《汉语大词典》:
【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衆”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南朝梁沈约《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儀舉止,動目應心。”元张宪《酬海藏主纸扇歌》:“終焉不得志,屏棄妻子祝髮爲比邱。”明徐渭《九流》诗:“九流渭也落何流?戴髮星星一比丘。”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緇爲比邱,雲遊不知所終。”胡適《〈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
【比邱】见“比丘”。
【苾芻】亦作“苾蒭”。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唐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章炳麟《大乘佛教缘起考》:“時阿難陀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
【苾蒭】见“苾芻”。
-------------------------------
“芻”的简化字是“刍”;“蒭”,《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均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