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汉:核(音“和”)桃,也叫胡桃
2.胡饼中的胡,究竟是作“胡人”解,还是作“胡桃”解?
1)胡饼就是馕,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月饼也叫胡饼。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胡饼是由少数民族流传而来,其中“胡”就是代表少数民族的意思。
2)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引入胡桃(or核桃)、芝麻,汉朝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
【相关链接】
中国节气是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饮食风俗的平台,历史过去了,留下的多是文化。古代的饼、胡饼、月饼亦如此。
古今之饼,涵盖的内容不一。早期的饼不是烙的,而是把麦或米捣成粉后,加水团成饼状而制。
古意之饼,外延较大,像今天吃的面条、饺子、馄饨、馒头等均称为饼。
汉代是中国面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汉时开始使用将小麦磨成粉的便捷工具——磨,从而为普及吃面食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国古代名饼很多,其中胡饼对后世影响较大。汉民族将各类小麦面食统称为饼,颇具创意。然胡饼之食却非汉民族首创。胡饼最早产生于西亚、中亚,它是由发酵的麦面制成的又薄又松的烤制面包,有时还撒上些芝麻,以波斯语“馕”注音命其名(后经突厥语又发音为pan即盘),代表扁平的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了此种面食烤制法,引进了芝麻、胡桃,汉民族很有创新地把中亚的标准面包来了个变体,使之微型化而成小且薄有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那么,胡饼又是怎么和月饼联系在一起的呢?
“胡”,为古代我国北部及西北部少数民族的自称,译意大致为“天之骄子”。
胡饼,即胡人吃的饼,并不专指一种饼,它涵盖了用西北部地域原料或制饼法而制成的饼。
“胡”字,按当时的少数民族“天之骄子”之意甚是大气,但汉民族的“胡”字却有“无根据、不靠谱、乱来”之意。
其改名不能不说是汉民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使少数民族也自愿与大汉民族接轨。据《御览》讲十六国时期的石勒,因忌讳汉人对少数民族皆曰胡,就下了一个“行政命令”:“胡物皆改名,胡饼改曰麻饼”。
月饼最初叫胡饼,其改名据说是在唐朝,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由此可知,胡麻饼系现今发面烧饼的前身,也是面类点心最早的形式之一,更是月饼的前身。
中国的饼始于汉,成熟于唐,固定于宋,随着两千多年的发展由原庞杂集合体,日渐“减肥瘦身”为今天的饼,依人们喜好之口味,添加各种馅心,应用于烤、烙、煎、炸、炒、焖、烩等技法,形成了各种饼式。
[ 此帖被鹿子在2011-11-16 14: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