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辞典》只收“發憤(发愤)”、“奮發(奋发)”,不收“發奮(发奋)”。
【發憤】自覺不滿足,而奮力為之。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亦作「發忿」。
【發憤圖強】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如:「他每日勤勞不懈,發憤圖強,希望能有所作為。」
【發憤努力】下定決心努力。如:「他受了上次的教訓之後,決定發憤努力,以雪前恥。」
【發憤向上】下定決心,努力向上。如:「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從此發憤向上,以求出人頭地。」
【發憤忘食】專心學習或工作以致忘記吃飯。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形容十分勤奮。晉書·卷五十六·孫楚傳:「今發憤忘食,忠慨亮到。」明·無名氏·孟母三移·楔子:「你如今發憤忘食記在茲,精進功勤皆在爾。」
【奮發】激勵振作。唐·李白·與韓荊州書:「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
【奮發蹈厲】精神振奮,行動迅猛。亦作「蹈厲奮發」。
【奮發圖強】振奮精神,努力自強。如:「為了祖國的振興,我們要刻苦學習,奮發圖強。」
【奮發向上】振奮精神,努力向上。如:「他下定決心奮發向上,爭取冠軍寶座。」
【奮發自強】振奮精神,努力自強。如:「在此危難之際,咱們應該奮發自強,怎能如此消沉!」
【奮發有為】奮力進取,有所作為。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能夠如此奮發有為,將來甚麼事不好做呢?」
【蹈厲奮發】精神振奮,行動積極。民國演義·第一五九回:「當以全國鼎沸之日,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為民前驅,掃除軍閥,實現民治,在此一舉,其各勉旃毋忘。」亦作「奮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