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縉紳】1.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紳。’……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帶與革帶之間。”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訟牒,必以硃筆點訟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紳,則用圈焉。”丁玲《母亲》:“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维持城里的秩序。”2.见“縉紳録”。
【搢紳】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晉大圭”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晉讀爲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后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遊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唐权德舆《知非》诗:“名教自可樂,搢紳貴行道。”清昭槤《啸亭续录·内务府大员》:“内府人員惟充本府差使,不許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搢紳爲伍。”林纾《与姚叔节书》:“傖人入城,購搢紳殘敝之冠服,襲之以耀其鄉里,人即以搢紳目之,吾弗敢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