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成“音信”“杳无音信”似乎更妥帖一些。理由如下:(1)“音信”“杳无音信”出现的时间分别比“音讯”“杳无音讯”要早很多。查《汉语大词典》、台湾《国语辞典》等辞书可知,“音信”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沈约的《宋书》和《襄阳蹋铜蹄歌》,“音讯”最早出现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杳无音信”最早出现于宋代黄孝迈的《水龙吟》,“杳无音讯”最早出现于当代作家柯云路的《三千万》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2)“音信”和“音讯”含义有细微差别。《现代疑难同义词词典》说,“音”指消息,“信”指信件和消息,“讯”指消息、信息,“音信”兼指信件和消息,“音讯”偏重消息。
《汉语大词典》:
【音信】音讯;信息。《宋书·范晔传》:“吾雖幽逼日苦,命在漏刻,義慨之士,時有音信。”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别離方異域,音信若爲通。”《红楼梦》第八四回:“張家雖係老親,但近年來久已不通音信。”靳以《别人的故事》:“到我和他们做邻居的时候,他已经两年没有音信了。”
【音訊】音信。郑振铎《埃娥》五:“她总须设法和他通一个音讯的。”
【杳無音信】亦作“杳無音訊”。谓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宋黄孝迈《水龙吟》词:“警鴻去後,輕抛素襪,杳無音信。”《水浒传》第四四回:“戴宗道:‘小可特爲公孫勝先生回薊州去杳無音信,今奉晁宋二公將令,差遣來薊州探聽消息。’”明王玉峰《焚香记·构祸》:“奴家只爲兒夫杳無音信,展轉思量,心情恍惚,神魂飄蕩。”《红楼梦》第九二回:“就是甄家,從前一樣功勳……一會兒抄了原籍的家財,至今杳無音信。”柯云路《三千万》:“前不久,总算熬到了国家建委来了调令,但是到了省里、局里,又几个月杳无音讯。”
【杳無音訊】见“杳無音信”。
台湾《国语辞典》:
【音信】yīn xìn 音訊、消息。南朝梁·沈約〈襄陽蹋銅蹄歌〉三首之一:「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三國演義》第二五回:「徒死無益,不若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也作「音息」。
【音訊】yīn xùn ① 消息。《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再三嘆息,仍舊裝束好了,主僕取程前行。此後不聞十一娘音訊,已是十餘年。」② 指符號刺激,包括音波、手勢、文字、圖像、動作、語言等含有意義的訊號。
【杳無音信】yǎo wú yīn xìn 沒有任何消息。《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自你三口兒去後,一十五年,杳無音信。」《文明小史》第五四回:「稟帖進去之後,約有半個多月,杳無音信。」也作「杳無信息」、「音信杳然」、「音信杳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