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篳輅】亦作“篳路”。1.柴车。多以荆竹编织,简陋无饰。晋束晳《近游赋》:“乘篳輅之偃蹇,駕蘭單之疲牛。”2.犹言筚路蓝缕。常比喻开创艰难。明张煌言《感事》诗之二:“篳路曾無異,桃源恐不同。”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十二札记》:“顧氏於此事開篳路,後儒雖議其未盡,而其言包括賅通,最得古今秘要。”章炳麟《文章说例》:“良由楚在周初,尚棲篳路,開化既晚,故遺語猶存。”参见“篳路藍縷”。
【藍縷】1.破旧的衣服。亦形容衣服破旧。藍,通“襤”。《左传·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杜预注:“篳路,柴車。藍縷,敝衣。”唐杜甫《山寺》诗:“山僧衣藍縷,告訴棟梁摧。”《水浒传》第六二回:“尚有一里多路,只見一人頭巾破碎,衣裳藍縷,看着盧俊義納頭便拜。”康有为《请禁妇女裹足札》:“吾中國蓬蓽比户,藍縷相望,加復鴉片重纏,乞丐接道,外人拍影傳笑,譏爲野蠻久矣。”2.亦作“藍羅”。比喻学识浅陋。《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國初因隋制,以吏部典選……其後官員不克,選人益衆,乃徵僻書隱義以試之,唯懼選人之能知也。遒麗者號爲‘高等’,拙弱者號爲‘藍羅’。”
【襤褸】1.形容衣服破烂。《方言》第三:“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謂之須捷……或謂之襤褸。故《左傳》曰:‘篳路襤褸以啟山林。’”《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劉公擦摩老眼看時,却是六十來歲的老兒,行纏絞脚,八搭麻鞋,身上衣服,甚是襤褸。”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宋初朝士競尚西崑體。伶人有爲李義山者,衣衫襤褸。旁有人問:‘君何爲爾?’答曰:‘近日爲諸館職撏撦,故至此。’”沙汀《代理县长》:“几个一同跑来‘发财’的随从人员,都陆续逃光了,现在为老爷们服役的是几名褴褛的壮丁。”2.比喻破旧。王西彦《鱼鬼》五:“那两间褴褛的茅屋。”李瑛《北平》诗:“这单调的城富丽又褴褛,四面重复的建筑如走马灯。”3.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4.泛指破烂的衣服。唐白居易《渭村退居诗一百韵》:“傳衣念褴褸,舉案笑糟糠。”艾青《旷野》诗:“它们都一样地以墙边柴木的凌乱,与竹竿上垂挂的褴褛,叹息着徒然而终止的勤劳。”
【篳路藍縷】《左传·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颖达疏:“以荆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荆竹編車,故謂篳路爲柴車。《方言》云:‘楚謂凡人家貧衣破醜敝爲藍縷。’藍縷,謂敝衣也。”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因以“篳路藍縷”形容创业艰辛。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六:“故必有大刀闊斧之力,乃能收篳路藍縷之功。”夏衍《别桂林--〈愁城记〉代序》:“更有着三年来筚路蓝缕,好容易才奠定了基础的一个文化的堡垒。”亦作“篳簬籃縷”。宋刘克庄《饶州新城记》:“昔之人有篳簬籃縷而造邦者,有布衣帛冠而强國者。”
【篳簬籃縷】见“篳路藍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