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古称“回纥”,公元788年更名“回鹘”。《大百科》首选“回鹘”,《辞海》首选“回纥”。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名族使用的文字是称“回鹘文”,还是称“回纥文”?《大百科》《辞海》均首选“回鹘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1年公布的《语言学名词》也首选“回鹘文”(13.154)。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回鹘(Uighur)】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亦为建立于漠北的游牧汗国名。北魏时称袁纥,为高车即铁勒诸部之一,隋代作韦纥及乌护,唐初名回(廻)纥,又作乌纥,788年更名为回鹘。袁纥、韦纥、乌纥、回纥均为 Uiγur 的不同音译,今译维吾尔;至于乌护,有学者认为系指乌古斯(Uγuz)而言。关于乌古斯,这是民族史上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8世纪中叶突厥鲁尼字体碑铭中的“九姓乌古斯”、10世纪以后穆斯林地理文献中的“九姓古斯”与汉文文献中先后出现的“九姓铁勒”、“九姓回鹘”是怎样一种对应关系,学者目前仍在探讨中。……
【回鹘文(Uighur Script)】回鹘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称回纥文。自中国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用这种文字记载的文献,于近代在哈密、吐鲁番和甘肃等地被发现。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开始使用的年代,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被使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音,于相应字母的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分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创制了满文。……
【回纥文(Uighur Script)】回鹘人使用的拼音文字。见回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