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注音
首都师大文学院 张育泉
2004年早春问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在词语注音方面,也突出地体现了“规范”的特点。《规范词典》注音的规范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为注音的标准,不采用方言读音;第二是有异读的字、词一律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的读音注音并加以说明;第三是使用我国有法定地位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与之配套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1996)(以下简称《正词法》)给全部词语注音,成为目前国内很好地实践这项国家标准的辞书。关于第一、第二两点,别的辞书也多照办,但《规范词典》更加严格。比如“凹”字,方言中地名有wā的读音,有的词典收了这个读音,与读音āo并列;而《规范词典》在“凹(āo)”字头的“提示”中说明:“统读āo,不读wā”。又如“厕”字,有的词典列出“茅厕”一词,注明“方言中读máosi”:而《规范词典》在“厕(cè)”字头的“提示” 中说明:“统读cè,不读si”。(以上两例的“统读”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本文侧重谈第三点对《正词法》的运用。
《正词法》是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词的拼写规范的基本要点。作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词典当然应当执行这个规范标准。综观《规范词典》,对所收词条都逐个注音,拼写词语时音节的连或分也都是按照《正词法》的基本要点处理;表示轻声,就是“轻声不标调”,不再用别的标志。还应当指出,在惯用语、成语以及四个音节以上词语的注音方面《规范词典》有出色的成绩。
三音节惯用语(占惯用语的多数)的注音,现有的辞书有的是按音节分写,例如:插杠子chā ɡànɡ zi,掺沙子chānshā zi,开夜车kāi yè chē,后来有把其中的双音节词连写的:chā ɡànɡzi,
chān shāzi, kāi yèchē;而《规范词典》一律连写:chāɡànɡzi,
chānshāzi, kāiyèchē。这样的做法合乎《正词法》4.1.2条的要求:“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或三音节结构,连写。”三个音节连写,既表示了惯用语结构的整体性,又不难读(词形不长)。
四音节成语(占成语的多数)的注音,现有的辞书绝大多数是按音节分写,个别连写的也没有严格遵照《正词法》。而《规范词典》是严格遵照《正词法》拼写的。主要有两条:“ 4.8.1四言成语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的,中间加短横。”“4.8.2不能按两段来念的四言成语、熟语等,全部连写。”属于前者的,例如:安邦-定国
(ānbānɡ–dìnɡɡuó)、苍松-翠柏、调兵-遣将、哀兵-必胜、白驹-过隙、暗送-秋波、重见-天日、惨绝-人震、彬彬-有礼、对牛-弹琴。属于后者的,例如:爱莫能助(àimònénɡzhù)、漠不关心、旁观者清、马不停蹄、为所欲为、不刊之论,爱不释手、洞若观火、曾几何时。
对于《正词法》上讲的“可以分成两个双音节来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规范词典》注音的思路是,只要能分成两部分念(不难分辨);不管什么结构,都属于这类,两部分间加短横。这样的处理好在很好地贯彻了《正词法》的规定,使成语整体性突出,便于掌握。有人认为,加短横的只限于并列结构“苍松翠柏”之类,其他结构的如“哀兵必胜”(主谓结构)、“重见天日”(动宾结构)等不是。于是从结构出发,成语拼写形式分得非常细致,一般读者很难掌握,是不适用的,也是与《正词法》不合的。
《规范词典》对于四个音节的惯用语的注音,跟对四言成语一样,如:穿鞋-戴帽、旱涝-保收(2+2,能分成两个双音节),拼音中间加短横;吃现成饭、打翻身仗(1+3,不能分成两个双音节),全部连写。
四个音节以上的词语,包括各类名词术语,也包括一些惯用语、成语,以及歇后语、谚语等。这些词语的拼写,《规范词典》遵照《正词法》4.1.3办理,即“四个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节)分开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全部连写。”例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hāzhīháolí,miùyǐqiānlǐ;拆东墙,补西墙
chāidōnɡqiánɡ,bǔxīqiánɡ;长江后浪推前浪chánɡjiānɡ hòulànɡ
tuī qiánlànɡ。
《正词法》提出的是拼写方法的原则和要点,并没有也不可能规定每个词语的拼写法。《规范词典》的出色成绩在于:对68000多个词语遵照《正词法》进行拼写和注音,尽力符合《正词法》的原则和要点。至于拼写的结果,笔者认为不见得每一个都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可能还不够妥当。但是,无论如何,《规范词典》的大规模拼写的实践活动对《正词法》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上文章转自中国语言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