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踉蹡】亦作“踉蹌”。1.跌跌撞撞,行步歪斜貌。唐韩愈《赠张籍》诗:“有兒雖甚憐,教示不免簡。君來好呼出,踉蹡越門限。”宋范成大《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蹡里正敲門來。”明徐渭《与马策之》:“老牯踉蹌以耕,拽犁不動,而淚漬肩瘡。”茅盾《色盲》四:“林白霜惊喊着,踉跄地跑回自己房间去。”2.指不稳的步履。《水浒传》第三二回:“武行者聽了,跳起身來,叉開五指望店主人臉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箇踉蹌。”杨朔《木棉花》:“我提着一只小皮箱,挤在人群里,脚下的碎石块时时会把我绊一个踉跄。”3.歪斜貌。五代齐己《灵松歌》:“老鱗枯節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4.行步迟滞貌。晋潘岳《射雉赋》:“蹇微罟以長眺,已踉蹡而徐來。”徐爰注:“踉蹡,乍行乍止,不迅疾之貌。”南朝梁简文帝《妾薄命》诗:“王嫱貌本絶,踉蹌入氈帷。”5.喻指困顿;颠沛;颠踬。《梁书·伏暅传》:“暅踉蹡落魄,三十餘年。”唐陆龟蒙《记事》诗:“聖道庶經營,世途多踉蹌。”《花月痕》第十一回:“癡珠全家避入深山,不料該處土匪突爾豎旗從賊,以致親丁四十餘口踉蹌道路。”
【踉蹌】见“踉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