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掎角】1.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孔颖达疏:“角之謂執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將邊疆,惟倚金山諸蕃,共爲形勢。”2.谓分兵互相呼应。《旧唐书·德宗纪下》:“宜令諸道各出師徒,掎角齊進。”清昭槤《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當是時,先修親王屯歸化城,順承郡王屯賀蘭山,互相掎角。”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从松山和乳峰山两处撤退时,留下了几千人马和十几门大炮在几座营寨中,以便与松山城互为掎角,抗击清兵。”3.偏斜,不正相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栽後二年,慎勿採、沐。大如臂許,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樹,正欲小掎角,不用正相當。”
【犄角】1.分布兵力于不同处所,以便牵制或夹击敌人或互相支援。南朝梁江淹《北伐诏》:“某官某甲等,並率義勇之衆,牙制犄角之機。”唐杜甫《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大軍不可空勤轉輸之粟,諸將宜窮犄角之進。”《水浒传》第九一回:“(宋江)便令關勝、呼延灼、公孫勝領五千軍馬,鎮守衛州,再令水軍頭領李俊、二張、三阮、二童,統領水軍船隻,泊聚衛河與城内相爲犄角。”明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第兵有犄角,則敵勢始分。”《文汇报》1980.1.13:“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地,互为犄角。”张长弓《扬起风帆向胜利》:“这个刚刚建成的定居点,一点三户,像锅撑子腿那样结为犄角之势。”2.对峙;并立。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公大創一館,榜曰‘臨轘’。既成,命謝希深、尹師魯、歐陽公三人者,各撰一記……三子相犄角以成其文,文就,出之相較。”清吴伟业《哭志衍》诗:“詞場忝兩吴,相與爲犄角。”梁启超《论立法权》:“若其所以防之者,則以立法、司法兩權相爲犄角。”3.角落。《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要遇着一个大量,合他老人家坐,説了入彀……説太陽從西邊兒出來,他老人家也斷不肯説從西南犄角兒出來。”冰心《超人·寂寞》:“赵妈进来问:‘我的那把剪刀呢?’……小小想起来,就说:‘在那边墙犄角的树枝上挂着呢,你自己去拿罢!’”4.指兽类相对而生的两角。老舍《赶集·微神》:“没长犄角就留下须的小动物,向一块大石发了会儿楞,又颠颠着俏式的小尾巴跑了。”乌热尔图《森林里的歌声》:“要进这片密林,只有像松鼠一样在树根下钻来钻去,长犄角的野兽是不会闯进这样的密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