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訓詁】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汉书·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學,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唐杨於陵《祭权相公文》:“帝曰絲綸,代予言語,詞之頗僻,政亦乖阻,爾其專掌,爾必師古。亟换官榮,屢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飛舞,丕變澆訛,裁成訓詁。”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蓋時有古今,猶地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通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别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哉!”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洪诚《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訓故】即训诂。《汉书·儒林传·丁宽》:“作《易説》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王先谦补注:“故詁字同。”宋洪适《回霍新恩启》:“聞仁義道德之説,講習淵源;識鳥獸草木之名,貫穿訓故。”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程晋芳》:“君始爲古文詞,及官京師,與笥河師、戴君東原遊,乃治經,究心訓故。”参见“訓詁”。
【詁訓】1.解释古语。《後汉书·桓谭传》:“博學多通,徧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爲章句。”李贤注引《说文》:“詁,訓古言也。”唐杨炯《〈王勃集〉序》:“於是編次《論語》,各以羣分,窮源造極,爲之詁訓。”郭沫若《集外·〈管子集校〉叙录》:“宋代言《管子》者以張嵲《讀管子》一文最見功力,其文雖不足四百字,而詁訓精確,洞見閫奥。”2.古语的意义。晋郭璞《〈尔雅〉序》:“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叙詩人之興詠。”宋欧阳修《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源,而字子淵。夫源發於淵,深且止也,於詁訓不類,又無所表發其名之美,甚非稱。”清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後》:“惠定宇、戴東原之流,鈎研詁訓,本河間獻王實事求是之旨,薄宋賢爲空疏。”
【故訓】1.古训。先代留下的法则。《诗·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義是力”汉郑玄笺:“故訓,先王之遺典也。”南朝梁武帝《谥始兴王憺册》:“方軌往賢,稽擇故訓;鴻名美義,允臻其極。”2.训诂。《汉书·艺文志》:“《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宋洪迈《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毛詩》者出於河間人大毛公,爲之故訓,以授小毛公。”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説文》,多宗許鄭,少談杜馬。”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於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