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縹緲】亦作“縹眇”。亦作“縹渺”。1.高远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羣仙縹眇,餐玉清涯。”李善注:“縹眇,遠視之貌。”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徑仄旌斾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静。惟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縹緲,驚飛棲止不定。”郭沫若《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2.随风飘扬;随水浮流。唐李白《愁阳春赋》:“縹緲兮翩緜,見遊絲之縈煙。”宋陈允平《垂杨》词:“飛花滿地誰爲掃,甚薄倖,隨波縹緲。”元许有壬《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紅衣縹緲,清風蕭瑟,半醉岸烏巾。”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唐司空图《注愍征赋述》:“其雅調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聲縹緲,直入雲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宫商縹緲。”李瑛《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4.虚浮;渺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周振甫注:“縹緲附俗:虚浮、不切實而依附俗説。”清杜荣寿《〈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底事隔年先異兆,人與蓮花同縹緲。”夏曾佑《小说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縹渺之空談也。”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5.峰名。清吴伟业《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與衆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風吹不折,插根虚無際,縹緲爲險絶。”注:“縹緲峯:顧野王《輿地志》:‘縹緲峯,洞庭之最高者。’盧熊《蘇州府志》:‘包山最高者爲縹緲峯。’”
【縹眇】见“縹緲”。
【縹渺】见“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