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辞典》:
呶 náo [動] 大聲喧鬧。說文解字:「呶,讙聲也。」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
《汉语大词典》:
呶1 [náo ㄋㄠˊ]
[《廣韻》女交切,平肴,娘。]
亦作“詉1”。1.喧闹;喧哗。《诗·小雅·宾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朱熹集传:“呶,讙也。”汉王褒《僮约》:“(奴)出入不得騎馬載車,踑坐大呶。”《新唐书·裴耀卿传》:“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愛人憂國者,不可不察。”清钱谦益《祭于忠肃公文》:“譬彼大厦,風雨漂摇,主伯偃卧,僕夫號咷;雖則號咷,亦不是力,或咀或呶。”2.多言。参见“呶呶”。3.叹词。表示要对方注意。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呶,看罢,就是同这个一模一样的一只花瓶。”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他)拿出一大本文件递给我,胸有成竹地说:‘呶,都在这里头了,两年计划。’”
呶2 [nǔ ㄋㄨˇ]
亦作“詉2”。凸出,翘起。茅盾《林家铺子》四:“寿生说着,就把嘴向裕昌祥那边呶了一呶。”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思懿 (嘴唇一呶)你叫他们在门房里等着去吧。”吴组缃《山洪》十四:“(新娘)向她丈夫连连呶着嘴,做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