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中国哲学】…… 知行观 关于人的知识来源、过程和求知方法的学说。孔子虽然承认“生而知之者上也”,但也强调“学而知之”,肯定多见多闻的重要,兼主“学”与“思”。墨子提出判断言论的是非的标准问题,认为以过去的历史经验、是与时人民的感觉经验以及实际运用的效果来确定言论的是非。孟子强调理性认知的重要,强调思维的价值,区别了“耳日之宫”与“心之官”的不同职能,认为“心之官则思”。老子区别了“为学”与“为道”,提倡无知,但强调识逝。老子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要求排除感情欲望对于认知的干扰。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把知识分为三种,即“闻知”、“说知”、“亲知”,三者不可偏废,肯定了认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管子》书中提出“所知”与“所以知”的认知范畴,提倡“静因之道”的认知方法。荀子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知识来源与认知方法的问题,提出“虚壹而静”的认知方法,强调“解蔽”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