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酥 手 周 连(湖北) 红酥手其实是古代很流行的一种甜食。五代词人和凝在《宫词》中写的“红酥点得香山小,卷上珠帘日未西”这句中的“红酥”,说的就是红酥手,原名酥山,因为被染成了红色,故名。 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载,酥是从牛、羊、马、骆驼等的乳汁中提取出来的精华,有着非常细腻的乳白色,酥的制作和少数民族制作黄油的传统方法极为相似,再加上酥这种东西多是松脆、可口、柔腻香甜的食物,令人无比喜爱。 在古代,能够做红酥手这种甜食的大多是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做红酥手需要把酥加热到近乎融化的地步,然后向盘子中或淋、或沥、或点、或滴,让酥慢慢漏下来,制作出精美的造型。 古代文人笔记中说,红酥手是江南的江浙一带的特产点心,因为形如佛手而得名。古代皇帝食用的所谓御用点心就有红酥手以及玫瑰酥、桂花酥等。 红酥手的做法是用普通面粉、猪油、水,拌匀,揉成光滑的面团后放置一会儿,擀成大面片,再从上向下卷起,压扁后分剂,再把做好的豆沙馅包进去,再用蛋黄刷表面,收口捏紧,将收口向下搓成鸭蛋形,把稍大的一头压扁,在上面竖切7至9刀,要切透,在生坯表面刷蛋黄液,放入炉子上烘烤一会儿,黄焦熟透后,染成胭脂红,就可以吃了。 历史上对于红酥手还有另一种说法,说红酥手是五代时期和宋朝时的冰淇淋,因为这种食品需要低温冷冻,所以,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冬天才有机会享用。不过,皇家贵族们因为有冰窖,盛夏时也可以食用这种食物,就和现在的冰淇淋类似。 南宋诗人陆游在《钗头凤》中写道:“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里的“红酥手”应该不是红润的手指,而是红酥手这种甜食。在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词中,把“红酥手”当成甜食可能更为贴切,想一想,陆游和唐婉在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坐在沈园里,桌上摆着红酥手、黄藤酒,他俩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满城的春色和墙外的杨柳,是何等惬意。这种景致来比喻当初他们之间的情投意合和相爱的情形,多么贴切。 唐朝时,那位曾经跟蜀地女子薛涛好了一小阵子的诗人元稹有一诗《杂忆》诗写道:“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元稹的这一个“褪红酥”是颜色,同时又是一盘红酥手的甜食,既寓有爱怜之意,更含着品味之情。 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13-07/30/content_256915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