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磨砺 打造精品 ——略谈《新华成语大词典》的编写
楚永安 赵克勤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言简而意赅,有着极强的表达功能。学习成语,可以丰富知识,增强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20世纪50年代末,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汉语成语小词典》。词典虽小,影响巨大,一时风靡全国,至今仍长销不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的复兴,成语词典的编写也引起学界重视,各类成语词典纷纷出版。作为“辞书王国”的商务印书馆,在21世纪之初,又推出一部中型的《新华成语词典》,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此后历时八年,最终编写出版了这部《新华成语大词典》。 本词典注重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着眼于文化的积累、传播与普及,既具查阅和学习功能,同时也为文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信息。在编写中以丰富的语料为依托,博采众家之长,反复磨砺,力争后出转精,打造出特色鲜明、水平上乘的新品。 收词是词典编写第一要务 本词典收词在同类词典中数量较多。成语从形式上看多为以两字一顿组成的四字结构,是古汉语中行之已久的语音组合形式。除此外在特征,从内部构成来看,成语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拆分、替换或增减。成语的内涵丰富,大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即字面义之外,还有指称、比喻、借代、形容等作用。我们依据上述特点来界定、收录成语。作为一部大型的成语词典,在收词上必须扩大范围,增收新的条目。新的条目一是从古籍中发掘,二是从现代汉语中进行遴选。古籍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语言宝库,从中可以新发现很多一般词典失收而有借鉴价值的成语,如上善若水、火鼠冰蚕、跬步不离、厉精更始、了然在目、穷源探本、趋之如市、去华崇实等。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成语自然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更之中。现代汉语中成语的新家族成员不断增加。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古籍中选择现成的四字短语加以利用。如在政治生活中使用率极高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学术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厚积薄发”等,都属于这一类,自然应对其加以收录。另一种情况是人民群众在语言交际中创造出来的新成语。其中有的带有文言色彩,如“德艺双馨、天道酬勤、脱贫致富、反腐倡廉”等。收录这类成语可能不会引起异议。其他有些则口语色彩较重,如“实话实说、对号入座、砸锅卖铁、打擦边球”等,有人将其归之于俗语(惯用语),拒之于成语的门外,这是一种偏见。古人对流行于民间的谚语、俚语非常重视,在文章中时有引用。如《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唇亡齿寒、投鼠忌器”这类由古人口头创作形成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我们现在对人民口头创作的成语自不应加以排斥。本词典对这类口语化的成语,采取包容的态度,有选择地予以收录。四字短句或词组在汉语中俯拾皆是,对那些不具备成语要素的,如“国家大事、巨大无比、决不姑息”等,则不予收录。 释义决定词典质量 成语词典的释义较之一般词典更为复杂。成语的含义大都有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的字面义,二是深层的整体义和语用义。所谓语用义是指成语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所表示的意义。对成语的释义可以只讲整体义或语用义,而忽略字面义。但作为成语词典,这就显得不够。成语中有不少文言字词,会给一般读者造成理解的障碍。所以本词典采用全方位的释义方式,首先对难字难词进行注释,必要时还串讲或翻译,然后再诠释其整体义或语用义。如“何去何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为:“指在重大问题上采取什么态度,决定做不做或怎么做。”本词典则释为:“去:离开。从:跟随,遵从。离开哪里?走向何处?指惶惑无所适从。也指在重大问题上进行选择。”《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立足于现代语境下该成语的指称义。而本词典则先释难字难词,然后翻译,在此基础上说明其指称义。因为这个成语古今通用,所以指称义有两层,先古而后今。这样释义可以让读者对成语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详尽、全面,可以说是本词典释义的特点之一。 对成语整体义、语用义的理解建立在对单字释义的基础之上,单字解释错了,整个成语的解释也就随之而误。如“负德孤恩”,《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缺少恩义”,把“负”理解为“缺少”。这是错误的。“负”,这里是辜负的意思。“孤”,用同“辜”。这个成语也作“负德辜恩”或“辜恩负德”,其整体义当为“辜负了别人的恩德”。又如“负俗之累”,《辞海》解释为“遭受世俗批评、议论之类的牵累”,把“负”理解为“遭受”。实际上这里的“负”是违背的意思,是个人的主动行为,而非被动的遭遇。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因不合世俗而带来的祸患”。重视难字难词的释义,由点及面,力求准确无误,这是本词典释义的第二个特点。 成语的意义,有的可以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有的则不能,字面义和实际的语用义差别很大。所以对成语的释义不能仅着眼于字面,仅凭语感,而应根据语料,认真分析用例,进行科学的概括。如“形如槁木”,有的词典释为“形容人消瘦不堪”。仅从字面上看,这个释义似无不可。但实际上与语用义相去甚远,属望文生义。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漠无情耳。”从古今的大量用例中,我们找不出该词形容人消瘦的例证。根据《庄子》原文、郭象注释,并依据大量的用例,本词典释为:“‘形如槁木’常与‘心如死灰’连用,形容心境沉静,不为外物所动。”这两个成语还有其紧缩形式“槁木死灰”,义与此同。又如“阿娇金屋”,来源于“金屋藏娇”,《汉语成语辞海》释为“指美丽高贵的女子”。引用的例证是明周履靖《锦笺记》:“阿娇金屋元相配,太真玉镜宁无对?”然而这个例证显然与释义不符。“阿娇金屋元相配”是说“阿娇”是美人,“金屋”是华丽的房子,这两者是相配的,意为只有阿娇才配住金屋。因此,仅“阿娇”而非“阿娇金屋”指美丽高贵的女子。至于“阿娇金屋”的意思,《新华成语大词典》根据宋周必大诗中“阿娇金屋聚芳菲”以及明汤显祖《紫钗记》“好飞入阿娇金屋,头上窥觇”两例,释为“美女居住的地方”,才是正确的。根据例证来概括和验证释义,做到义例的统一,是词典编写的重要方法,也是本词典始终遵循的一个原则。 例证是正确释义的依据 成语例证显示其演变和发展。本词典在编写之前已储存了大量语料,在编写过程中又根据需要不断搜集补充。这均为例证的选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本词典对例证的选用,上溯于古,下取于今。上溯于古是为了寻本求源。凡是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的成语,皆引用古代文献资料进行说明,务求厘清其来龙去脉。下取于今,则是重视现代例句的选用,以增强词典的实用性。 本词典引用的例句也相当丰富,且经过精心的选择。选择例句主要从其语言的典型性、内容的正确性以及时代的代表性来考量。古今常用的成语一般用例较多。如“沉鱼落雁”,除引用《庄子》以考其来源之外,又引用了宋代、明代、清代及现代的例句。通过这些例句,可以明其源流,了解其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使用情况。有心的读者,自可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品味,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见:http://www.cssn.cn/yyx/yyx_slqh/201310/t20131029_74657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