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817阅读
  • 107回复

现代汉语规范之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4-06-15
NO.1217260677 RE: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2004-3-23 16:20 )

*****************************************
本论坛第1217260254号帖子署名19888884的网友说: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编写者”不都是语言研究的专家所造成的。可以将编写组的人员一一看看,有多少从事现代汉语的专门研究,有过专门的学术论文。

*****************************************
【looking815的帖子】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到3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四版由他们出资做的一整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广告?这个广告有这样一个红色通栏大字宣传语(每个汉字22mm×19mm):

11年,百位大师雕成文字大树

*****************************************
开眼吧?那么这百位大师是哪些人呢?不妨把该词典的编写组的名单开列出来。几位顾问这里就不提了,因为在中国,顾问是什么玩意儿,大家都知道,只顾不问、只字未写者司空见惯。

●那就从主编开始列啦(编写、编校人员77名)——
李行健 刘钧杰 曹聪孙 赵丕杰 季恒铨 应雨田 谢自力 刘时叶 刘铁岩 江 汉
杨 东 杨必胜 吴 穹 余志鸿 宋仲鑫 张兴亚 张 博 张德继 陈松岑 赵宏因
钮 葆 柴世森 徐 枢 高慎贵 郭成韬 程 荣 蔡 权 王占福 云景魁 叶根祥
刘乐明 刘振铎 孙 云 孙宏宇 严学军 李荣嵩 杨同用 杨宝忠 步梅新 吴继章
邹玉华 宋金兰 张育泉 张鹏志 陈庆延 陈涌泽 季素彩 金慧宁 周 荐 郑宝倩
赵大明 贾沫青 贾培诚 唐健雄 曹 健 谢质彬 詹开第 潘维桂 薛克谬 孔德成
甘莅豪 冯海霞 李连伟 金艳艳 郑承运 赵红梅 唐 虎 黄 莉 白 冰 刘建梅
刘展鹏 汤秀丽 杨 阳 吴凤珍 姬登杰 彭冬林 蓝小娈

●下面是审稿人员(16)——
石新春 冯瑞生 吕景和 孙 栋 刘庆隆 李建国 李缵仁 宋芳彦 陈 抗 周明鉴
郑骅雄 顾士熙 黄佑源 黄岳洲 楚永安 熊正辉

▲两位特聘法律顾问除外,数了数,77名编写编校人员+16名审稿人员+9名顾问,共102名,看来这里只有两位同志不是大师,可惜词典对此没有具体说明。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4-06-15
NO.1217260849 RE: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2004-3-23 20:51 )

竟然敢用“大师”这样的字眼!!!一夜之间,不,是十一年造就了百位“大师”!
招聘:
有朋友组织编写《现代汉语权威词典》或《现代汉语国家标准词典》,如有意加盟,请立即留名于该论坛,并留下联系方式,也许今日的加盟,明天先生还能成为大师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4-06-15
NO.1217260921 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2004-3-23 22:53 )

是自创规范还是严格遵照规范?

据编写者和出版者宣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一部“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编写的综合性语文词典”(见词典封底宣传语),因此,《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也应属严格遵照之列。可笔者考察其中的某些条目,连《正词法》中的举例《规范词典》都没遵照。
《正词法》 4.3.2 动词和宾语,分写。
“开玩笑”和拼写形式为kāi wánxiào。
这是样条,也就意味着类似的动宾式惯用语应该采用分写的拼写方式。
再看《规范词典》:
“开玩笑”的拼写形式为kāiwánxiào,类似的词条全为连写形式,如:
开夜车-kāiyèchē
开小会-kāixiǎohuì
开小灶-kāixiǎozào
开天窗-kāitiānchuāng
开绿灯-kāilǜdēng
开快车-kāikuàichē
这种拼写方式与《正词法》的规定相对立,真不知《规范词典》是严格遵照规范还是自创规范?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4-06-15
NO.1217260961 RE: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2004-3-24 00:07 )

《规范词典》是一部不错的语文辞书,其中最值得炫耀的是它的“小手”,这也是它最能读者眼球的部分。至于编写者和出版者宣传的所谓规范字音、字形,现有汉语字词典同样已经做到,如果不是这样,新闻出版署早把这些现有的字词典给枪毙了!
再看《规范词典》中的最值得炒作的“小手”。一部分是从故纸堆里挖出来的,强行装点门面。如:
【词汇】…………。不宜写作“辞汇”。
读者本来很少听到“辞汇”,也不会写作“辞汇”,现在提出来,倒是给读者以印象,以后说不定还会写错。
相当部分内容是师承《现汉》的。如:
《规范词典》:
【词令】现在一般写作“辞令”。
【辞令】……。不宜写作“词令”。
这是在引导读者使用正体“辞令”,不要使用异体“词令”。
《现汉》:
【词令】同‘辞令’。
【辞令】……。也作词令。
同样是在引导读者使用正体“辞令”,不要使用异体“词令”。
《现汉》的这些体例格式,很多读者不太清楚,《规范词典》让它明确化了。
“弟子”学到了“师傅”的本领,并且通过努力,在个别方面超过了“师傅”,于是乎忘乎所以,自以为天下第一,可以“第一规范”自居了!并藉此大肆标榜和宣扬!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4-06-15
讨论进行到现在,作为半个词汇版主,有责任对此表个态:
1、自本人转贴了《规范》40条词条以反映其特点和努力方向、并力倡摆事实讲道理后,“反方”呼呼啦啦贴了不少“事实”。这很好。至少可以让人确切知道《规范》到底错在哪儿了,并可以进一步判断这些“错儿”是不是真错了。这就是科学研究常说的“可证伪性”。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学术讨论”。
2、相信《规范》的编者会高兴并理智地倾听读者的挑错意见的。
3、从以上反方的“揭发”和“批判”看,有些还嫌牵强和苛求;有些叙述也比较情绪化。如果按照这样的批评标准,中国现有的辞书均“在劫难逃”,每一部都会有毛病,只不过有的多有的少罢了。因此如何进行辞书评论,是评论者“发难”前要认真想一想的。
4、过去有一本书,大概叫“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政治人物容易被神化并最终被请下神坛,其他领域不小心也容易被神化,也需要被请下神坛。无论旧有辞书,还是新出辞书,本版主都反对将之“神化”!神化是科学的死敌!我们必须使一切事物“还俗”,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它,评判它,“证伪”它。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04-06-15
NO.1217261242 “百位大师”空降中国语言学界! ( 2004-3-28 17:16 )

公元2004年3月19日,是中国语言学界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编写了一部叫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百位大师”空降中国语言学界了!(有奇文为证)

在德高望重的吕叔湘先生逝世仅仅近六年时间之后,中国语言学界一下子出了百位“大师”;先生在天之灵或能感到莫大“欣慰”,只是不知这“百位大师”以何面目面对“大师”二字?以何面目面对吕叔湘先生、王了一先生在天之灵?


我们还想请问奇文〈11年,百位大师雕成文字大树〉(载〈中国新闻出版报〉3月19日)的作者:
1、“大、师”二字作者无疑是认识的,“大师”一词的含义知道吗?为什么不亲自去查查辞书呢?哪怕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作者很可能是位博学多才、功底深厚的“大家”(“写手”可能与他(她)极不相称,但我又实在没胆量滥用“大师”一词,只好凑合着吧),因为显然作者很可能深谙“百位专家”与“百位大师”的区别;“专家”自然没有”大师”更令人肃然起敬,更能产生“轰动效应”,更能表达他(她)对他们(或别的什么人)的“由衷的赞美”!因之,作者“创新”性地运用了“大师”一词。(姑且不论百位是否都是“专家”)
3、在某种物--物交换的方式下,任何人都有可能、也有权利去生产作为交换对象的“物”。如以单纯的个人名义似无可厚非;但身为著名新闻机构的职员,就不应当弃职业道德而不顾;而在姓名之后还明确标上该著名新闻机构名,这是否要告知受众他(她)的“身价”和“分量”呢?我们不禁为这个著名的新闻机构感到悲哀,为今天的新闻业感到一丝忧虑。但愿这只是该新闻机构的极个别现象而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04-06-15
此書的確轟動一時,本人也爭相購置了一本,請到案頭──供奉著。如今成了閒書一本,沒有起到作者所標榜的作用。可見衡量一本辭書的好壞,在於時間的檢驗。規範也好、實用也好、詳解也好......人見人殊而已。如果您有更好的,不怕拿出來競爭,誰又阻礙了誰呢?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04-06-15
争鸣:如此“百位大师”和“老编纂家”?!
网友:王希杰
  有的文章,只看标题就可以了。看了标题,就不用再看正文了,你就不想再看正文了,你就不会再相信正文了。

  现在举例来说明我的这个想法吧。近日,看到这样一篇报道,题目叫做:《11年,百位大师雕成文字大树——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老编纂家》,我很是震惊!

  第一,我所佩服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辞海》和《辞源》、《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的任何一本也没有人说过是百位大师的创作。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的主持人吕叔湘和丁声树是语言学界公认的大师,其他终生参与编写的人,自己没有、也不敢以大师自居,也没有人出来封他们为大师。如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居然是“百位大师”级的“老编纂家”编纂出来的,怎不叫人赞叹不已呢?

  第二,我的手边就有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全体编写人员的名字都显著地出现在最前面。我用我自己的手指头计算着:主编1人,副主编6人,主要编写人员20人,编写人员32人,主编+副主编+主要编写人员+编写人员:1+6+20+32=59!海外奇谈是——59人中出了“百位大师”、“老编篡家”!

  我喜欢“四舍五入”。但是,把59入到了“百位”,也真是太、太那个了呀!该记者连起码的数的概念都没有。我有理由怀疑:他采访之前和之后,恐怕连这部词典也没有看过,否则就不会在数字上闹出如此之笑话来了。

  第三,我仔细地思索这个名单:这里有“百位大师”?!首席顾问三位,已经去世的吕叔湘当然是大师,但是,顾问就是顾问,不是编写者,何况那时他老人家年事已高!李荣是著名的方言学家,我没有听人说到过他是大师,但是,我认为:他老人家也可以算是大师了。许嘉璐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国家领导人。他的确是语言学家——著名的语言学家,但是,如果今天的中国语言学界有人写文章把许嘉璐称之为语言学大师,那么这人一定是个吹牛拍马之徒。我想许嘉璐副委员长一定非常地瞧不起这人的。

  其他6名顾问,在我看来,没有一个人敢于自称大师的。我也从没有听到过语言学界有人称他们为大师的。

  这部词典的主编是李行健先生,当然是语言学家,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但是,我相信,他绝对不会接受大师的称号的!相反,他会认为,称呼他为大师的人,是在嘲笑挖苦讽刺他!就我同李先生近三十年的相处,他是一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我想,李行健看到这个标题,一定会挺身而出,大声责问这位记者的!

  6位副主编、20位主要编写人员、32位编写人员,有不少是我所认识的,我相信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会自称为大师的。

  第四,再说“老编纂家”吧。“家”可不同于“者”和“人员”,是不好乱说的。而且,这个“老”是多义:年龄大,或编词典的编龄长。如果指的是前者,编写人员中有些是我认识的,好像并不老,也决不会承认自己老的。如果是后者,编写人员中也有的确不能说是词典编写业中的老兵的。这位记者如此胡说,怎样对得起读者赋予他的据实报道的神圣职责呢!

  想来,这个记者不是语言学界的人,即使是语言学界的人,也不是谁都有权封别人为大师的!

  现在的问题是:记者先生的“百位大师”是哪里来的?是记者自己的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还是有什么来源?作为读者,我希望新闻记者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履行自己向读者交代资料来源的义务。如果没有任何依据就利用手中的笔,误导读者,损害媒体的名誉,我以为是应当道歉的,因为这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在这里,我既不相信这“百位大师”是记者先生自己的创造,可也不相信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写者的自吹自擂——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不至于的。

  一般说来,记者写好报道,是应当给被报道的人过目的。我不知道,这位记者先生有没有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写人员过目,有没有请被采访的人过目。如果没有,这责任得由他自己负责,如果当事人过目了,居然同意这种说法了,那么就可能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读者不能很相信他们了,因为词典编写者最重要的品质是老老实实,决不可乱吹……

  (作者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04-06-15
书界动静
对大师的扬和抑
中国青年报2004年03月31日 02:24

黄鸿森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人们对于“规范”从来有一种崇仰的心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规范”冠名,抓住了人们崇仰“规范”的心态,占领了宣传上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态势。虽说辞书要以质量高下论英雄,但毕竟要等到秋后才能算账。先声夺人,就棋高一着了。

  词典主编李行健先生是一位高明的宣传家。他的高明之处是在已故的语言学泰斗、辞书编纂大师吕叔湘(1904~1998)先生身上做足文章,又扬又抑。扬很讲求方法,抑也颇费心思。《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序》,用的是吕叔湘先生多年前为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写的《序言》。《规范字典》问世时,曾承主编李行健先生、副主编季恒铨先生、特邀审稿人李建国先生联合签署赐赠。书编得不错,我曾在《三个俗体字:桔、肖、咀》等文中多次援引,作为论据。此为题外话。

  我要说的是一序两用,似为罕见。除了丛书之序刊于每种书的卷首以外,出版业中似乎很少有一篇序言用在两本书上的,何况是吕先生已归道山,他人代作主张。借重吕先生的士林硕望,当然有益于词典的行销。

  不仅此也,在一家报纸的《专版·广告》页上还刊有吕先生署名,题为《为什么要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乍一看,满以为是吕氏生前已为此书问世准备的文章,粗粗翻一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19卷集《吕叔湘全集》,没有找到吕氏写的广告词。读了吕氏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就是《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序言》砍去一部分,换个新题目。如果说,吕氏原拟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时另作一序,因不幸逝世,权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序言》代之尚有的可说的话,那么,将吕氏遗文删节改题当作广告词印行就有失严肃性了,但不知曾否在吕氏生前得到允诺。一序两用,进而成为广告,当然是“传扬”了吕叔湘先生的声名。

  对于吕先生不仅是“扬”,也有“抑”的一方面。李行健先生在2003年12月26日《中国图书商报》发表《为什么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规范、标准的?》一文,在文内小标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按词义的发展脉络排列义项”之下说:“编写组的同志提出,词语义项应按历史发展脉络排列,这是王力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的愿望。《词典》编写组集中了这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家,广泛搜集资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词义发展历史的考察,并按意义引申脉络排列义项,我们感到有几大好处……3.为字头的分合提供科学的依据。自从词的概念引进到字、词典的编纂中后,在我国的词典中第一次有了诸如‘白1、白2、白3’字头分立的形式”。

  究竟是哪部词典“第一次有了诸如‘白1、白2、白3’字头分立形式”的?作者运用泛述辞书编纂史的方法含糊其词。但是因为文章的大小标题都是讲《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这就给读者一个错觉,以为“第一次”属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1978年公开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出现“白1、白2、白3”的字头,是众所周知的。因为说的是“第一次”,还得向前追溯。从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修订说明》中得知,此书在公开发行前,印行过“试印本”和“试用本”,先后由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笔者手头有一本1965年排印,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标有“内部发行”字样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书中已有“白1、白2、白3”的字头。

  李行健先生是语言学家,又是多部语文辞书的主编,想必是知道字头分立的首创之功属于《现代汉语词典》,属于吕叔湘先生的。可惜,文章中既没有提到《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提到吕叔湘先生,也许是疏漏,也许是着意避开,客观上是忽视了吕氏的这一贡献,姑名之为“抑”。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04-06-15
NO.1217265314 规范都不一致 ( 2004-3-31 15:40 )

据称,李行健编写组十一年编写“规范”系列辞书共15部,这15部辞书都是以规范命名的,但本人可以找到另外14部(如《惯用语规范词典》)同《规范词典》比较,结果发现,同样以规范命名,它们在释义和体例上很不一致,真不知到底哪部是“规范”?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4-06-15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不禁大跌眼镜,记者真神笔也!!!转念一想,原来今天是,呵呵,节日快乐:)

时代网/时代商报网络版:首页>>地方新闻>>辽沈新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面世
2004-4-1 1:57:16 阅读53次
收录新词和新义词4000多条,吕叔湘莅沈参加研讨
  本报讯(记者 刘冬梅)一些在语文界尤其是在中小学引起争议的词汇,如“腊梅”还是“蜡梅”等终于有了定论,而诸如“作秀”、“电子邮件”、“非典”等很多新鲜词在最新面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可以查到了。
  昨日,沈阳市教育局主办了“首届规范现代汉语与语文教学”研讨会,来自北京等地的专家和沈阳400多名语文教师对争议词的正确读法和写法进行了研讨,研讨中他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多年来都存在争议的词语,在刚刚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作出了明确界定。
  昨天,《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首席顾问、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也来到了沈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国家‘八五’工作规划中的重点课题,是我国第一部非常严格地依照《国家通用语言法》新编的词典,由100位专家历时11年完成,它收词7万条,收录了新词和新义词4000多条。”
  据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首要的特点是规范性,体现在字形、字音、笔顺和部首检字表等各方面,比如将原来的“白血球”改为“白细胞”,“心肌梗塞”改为“心肌梗死”,“俱”改为“家具”。很多词也有了新的解释,如“人妖”、“病毒”、“艾滋病”、“资源”等,还有就是出现了新词如“电子邮件”、“鼠标” 等。


时代网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本站将根据相关版权法规追究侵权者责任。
信息合作请联络时代网(024-23828666)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4-06-15
拙劣的吆喝:“规范”“从这里开始”!
郭 骆 仁

最近经常看到某报纸整版地刊登眩目的广告词——规范“从这里开始”!
“这里”是哪里?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专门制定“规范”和执行“规范”的权力机关或行政机构呢,原来是指《现代汉语词典》。当然,无可否认,《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好词典,尽管经过十分粗糙的“增补”,里面处处出现不规范的差错,不过似乎并不影响它是一本好词典的声誉。但是,这一句莫名其妙的广告词却显然给这本好词典抹上了黑。
《现代汉语词典》启动于1956年,1958年完稿。1960年和1965年两出“试用本”,又几经修订,1978年正式出版,不可谓不慎重。然而,这部先后由吕叔湘、丁声树、李荣主编的词典,无论是主编或参加编写的人,数十年来从不炫耀地自称是“规范”的祖师,更谈不上自诩规范“从这里开始”。
自从政协委员、原语言所所长江蓝生出于某种目的,在政协会议上作为提案呼吁“慎用‘规范’”后,居然大声疾呼“规范”“从这里开始”的竟是指她下属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岂不成咄咄怪事?本来江委员的话乃有其所指,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慎用”的警告词却应在了自己身边。
“规范”“从这里开始”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意思:什么是“规范”?我就是规范!第二层意思:你想搞规范吗?那么就从我这里开始,即使是制定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行政机关国家语委等部门也别想绕过我!第三层意思:语言文字规范的源头在哪里?我这里就是“规范”的老祖宗,秦始皇统一文字算什么规范,《尔雅》的“通语”算什么规范,宋《广韵》审定读音算什么规范,1949年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措施算什么,如果你们谁要写汉语规范史,那么请你从我这里开始!
吕叔湘、丁声树、李荣身为主编绝对不会说这种话,现在他们的几位后学居然大言不惭地高叫出来,三位学界前辈九泉之下听了也要为这些弟子汗颜。
稍有语言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汉语言的规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从分布于东亚大陆的原始汉人创造语言开始,不断融入民族语言成分,不断随着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变化和发展自己的语言,从而在中华大地上使广大汉族人民达到共识,作为母语来使用。由于中国地大人众,方言繁杂,于是大家努力寻找一种能在不同方言之间实行交际的“通语”。这个“通语”,或叫“雅言”,或叫“官话”,就是汉民族大众进行语言规范所作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完全可以说,从人类有“约定俗成”的语言,就开始了对语言的规范!古汉语如此,现代汉语也是如此。“规范”“从这里开始”把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语言过程中的规范行为置于何地?尽管“约定俗成”的规范具有自发性质,但毕竟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规范!这种规范的力量显然要比“词典”有权威,有时比政府行为更具强制性!
话说回来,《现代汉语词典》是不是真的做到“规范”“从这里开始”呢?我们不说2002年以前的版本,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能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样高度的规范意识来要求三位前辈。但是2002年后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又怎样呢?
1958年国家公布《汉语拼音方案》,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视国家标准于不顾,汉语拼音中不能出现的音节频频出现,竟然荒唐地把“哟”标注为yō,把“嗯”标注为n和ng 等;把统读字“咱”又标注为zá,把“确凿”又括注为quèzuò,等等。如此冷落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当列首家!
1955年12月20日,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中指出:“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1986年国家语委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可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却从“这里”开始:仅仅在A-E五个字母段(共336页篇幅,全书1731页)里面,收录国家明令“停止使用”的异体字67个之多,而且其中如“鞌、晻、宷、牕”等23个异体字还作为规范字另立字头(根据首都师大赵丕杰教授的统计);把“家”的繁体字“傢”作字头并附“傢伙、傢具、傢什”三个不规范词,把“借口”的“借”的繁体字“藉”单列标注为“同‘借’”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标榜“规范”“从这里开始”的《现代汉语词典》完全漠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定义,在处理词语问题上也“坚决”不执行规范。随心所欲地把大批根本没有进入普通话规范词语的方言词收录到词典里,如有一个吴方言词“覅”(词典标音为fiào),且不说这个字本身不规范,注音既不符合吴语区代表方言,也不符合汉语普通话!更有甚者,有的词语明显违背了国家法定的规范,比如2002年1月23日国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十四条里规定:“当事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经济合同履行后,定金应当收回,或者抵作价款。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同年5月和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堂而皇之地把“订金”作主条,在“定金”后注释为“同‘订金’”!须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公布之日起,“定金”具有了法律约束力,而“订金”是不受法律保障的。谁要是迷信《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那么他将在“订金”上无法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自称“规范从这里开始”的《现代汉语词典》不是在诱惑法律观念薄弱的读者去上当吗?
我们在这里并无贬低《现代汉语词典》价值的意思,我们只是要证明它不是我国唯一的“规范”,“规范”也不是从它开始的。最近从网上读到网友的文章《争鸣:对大师的扬和抑》,很有感触。用他的话来说,拿“规范”做大旗,“抓住了人们崇仰‘规范’的心态,占领了宣传上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态势。”出版社利用这一点,不惜工本大做文章,出大价钱,买大版面,吆喝又吆喝。出版社以此为手段,属商人行为,无可厚非,但是这么大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难道体察民意、代表民众声音、在政协上交提案的江委员就看不见,听不到吗?更何况是她大力提倡慎用“规范”的,不免有失关注了吧?江蓝生是位学者,著名语言学家,她应该懂得一句口号的分量,相信她不会为自己管辖部门的产品进行自我夸张,她对《现代汉语词典》一定有自己的评价,出版商这么叫喊也许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但现在既然满街都是,她为什么不再次交个提案呼吁“媒体也要慎用规范”呢?不过,平心而言,她可能有自己的苦衷。
如果说江委员因为是领导,一时顾不了那么多,那么词典的编纂家或正在增补修订的人也茫然无睹吗?眼前的事实是,广告叫得响,书就销售得好,书销售得好,版税可以拿得多,这是经济规则。所以外面《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商像沿街拍卖的小贩一样大喊大叫:“规范从这里开始”。当事人可以不闻不问,由着市场去炒作,也难怪!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4-06-15
请指出“在标注词类上错误百出”的具体实例

文 丁

2月份,我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3月份,江蓝生、董琨等人在报上说这本词典“在标注词类上错误百出”。接着,《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发表多篇文章批评这本词典,可至今没有见到一篇文章指出这本词典在标注词性上如何“错误百出”。这可就苦了我们买书的人了。我们究竟是相信这本词典,还是相信江蓝生、董琨等人的话?这本词典在标注词性方面可能是有不确之处,但是不是“百出”?红口白牙,说话要负责任呀!
我以前还买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书中所收语词没有标注词性,当然不会受到“在标注词类上错误百出”的指责。可董琨是那本书的修订者之一,那本书是社科院编辑的,江蓝生是社科院的领导人。江、董等人不会因为自己编的词典没标注词性就咒别人的葡萄酸吧?请江、董等人指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标注词类上错误百出”的具体实例,这才是对作者、出版者、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公开发表的言论负责的表现。否则,至少是太不尊重消费者了。
(2004年3月25日)

批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音不规范与事实不符
继 业

据3月10日《新京报》报道,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江蓝生委员提出议案批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中一段批评了该词典没有执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她说,“这部词典对汉语人名、地名该大写的不大写,该分写的也不分写。”在同一篇报道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作出了三点回应,其中第二点说,“的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了‘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的规定,但这分明指的是拼写中的正词法,而不是指的汉语字、词的注音。更何况,关于我们这本词典中专名的注音不采取大写的处理办法是请示过国家语委主管部门并得到同意的。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也是这样处理的。”3月15日《新京报》就此继续报道了董琨先生对该编写组“回应”的“再次回应”,也是在第二点里有如下一段: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认为“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说,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语言学常识,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新华字典》不同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它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词典,按照它的体例,是先标字音,如果在一个字头下有多音节专名,则标音时以符号“—”代替第一个音节,这就不存在大小写的问题。例如:
万mò [万俟](—qí)复姓。
《新华字典》规范、谨严、统一的标音方法,正好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凌乱、不规范的标音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读罢这些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翻开《新华字典》,找到董先生所说的“万俟”。查“万mò”,固然如董先生所说,查“俟qí”,却是这样的:
俟qí[万俟](mò—)复姓。
这儿就“存在大小写的问题”了,但是“万俟”开头的注音字母“m”是小写的,并没有大写。董先生为什么就不查一查“俟”字再下结论呢?我又继续翻下去,所见如下:
峒tónɡ 见“崆”字条“崆峒”(kōnɡ—)。
嵋méi 见“峨”字条“峨嵋”(é—)。
町dīnɡ 见“畹”字条“畹町”(wǎn—)。
顿dú 见“冒”字条“冒顿”(mò—)。
鞨hé 见“靺”字条“靺鞨”(mò—)。
上面引的“万俟”是姓,“崆峒、峨嵋”是山名,“畹町”是地名,“冒顿”是人名,“靺鞨”是古代民族名,它们注音的第一个字母全都没有大写。接着再翻,又看到一些单音的姓:
覃qín 姓。
郑zhènɡ 周代诸侯国名……。
郇xún ①周代诸侯国名……。②姓。
芮ruì 周代诸侯国名……。
豳bīn 古地名,……。
闽mǐn 福建省的别称。
好了,不用再查了,我们已经看到了《新华字典》的“统一的标音方法”,那就是双音的和单音的人名、地名或姓的注音,头一个字母并没有按江先生和董先生的要求大写,却是一律小写。
从我翻字典的结果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回应”里所说“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也是这样处理的”并没有错。至于董先生指责编写组提到《新华字典》是“别有用心”,这样的指责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用词也太过狠,缺少一种心平气和的君子风度。语言学界内部的讨论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非理智性的用语只能降低讨论的质量。
(2004年3月20日)

手形提示:立足于解决语用中的实际问题
——参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一点体会

钮 葆

语文词典中,字、词的完整释义既包括语法义和词汇义,也包括语用义。举例反映语用义,但有时还显得不够。我们这本词典采用手形提示的办法,以努力帮助读者解决一些语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
“决不”和“绝不”、“决非”和“绝非”容易相混用错。原因是没有把握“决”的第⑦义项和“绝”的第⑥义项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决”字头作“提示”:“决”⑦强调的是主观态度,如“决不反悔”“决无二心”;“绝”⑥强调的是客观上必定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如“绝无此事”“绝不可能”。在“绝”字头下作“提示”:“绝”⑥跟“决”⑦的区别,参见“决”的提示。
“买点”和“卖点”,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相混错用的情况较多。所以我们在“买点”词条作“提示”:跟“卖点”不同,着眼点在买方;“卖点”的着眼点在卖方。在“卖点”词条作“提示”:参见“买点”的提示。
“订”和“定”也容易相混用错。原因是没有把握“订”的第④义项和“定”的第⑥义项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定”字头作“提示”:“订”着重于商讨的过程,“定”着重于确定的结果(在“订”字头作“提示”:参见“定”的提示)。但是,这个“提示”对于“制订”和“制定”来说,还显得不够具体,所以我们在“制定”词条作进一步“提示”:跟“制订”不同。“制订”是指拟议和创制的过程,不一定是定案;“制定”是指将拟议和创制的东西加以确定,使成为定案。在“制订”词条作“提示”:参见“制定”的提示。
采用手形提示帮助读者解决语用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仅仅是在探索和尝试,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们多多指教。
(2004年3月24日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4-06-15
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注音

首都师大文学院 张育泉

2004年早春问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在词语注音方面,也突出地体现了“规范”的特点。《规范词典》注音的规范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为注音的标准,不采用方言读音;第二是有异读的字、词一律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的读音注音并加以说明;第三是使用我国有法定地位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与之配套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1996)(以下简称《正词法》)给全部词语注音,成为目前国内很好地实践这项国家标准的辞书。关于第一、第二两点,别的辞书也多照办,但《规范词典》更加严格。比如“凹”字,方言中地名有wā的读音,有的词典收了这个读音,与读音āo并列;而《规范词典》在“凹(āo)”字头的“提示”中说明:“统读āo,不读wā”。又如“厕”字,有的词典列出“茅厕”一词,注明“方言中读máosi”:而《规范词典》在“厕(cè)”字头的“提示” 中说明:“统读cè,不读si”。(以上两例的“统读”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本文侧重谈第三点对《正词法》的运用。
《正词法》是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词的拼写规范的基本要点。作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词典当然应当执行这个规范标准。综观《规范词典》,对所收词条都逐个注音,拼写词语时音节的连或分也都是按照《正词法》的基本要点处理;表示轻声,就是“轻声不标调”,不再用别的标志。还应当指出,在惯用语、成语以及四个音节以上词语的注音方面《规范词典》有出色的成绩。
三音节惯用语(占惯用语的多数)的注音,现有的辞书有的是按音节分写,例如:插杠子chā ɡànɡ zi,掺沙子chānshā zi,开夜车kāi yè chē,后来有把其中的双音节词连写的:chā ɡànɡzi,
chān shāzi, kāi yèchē;而《规范词典》一律连写:chāɡànɡzi,
chānshāzi, kāiyèchē。这样的做法合乎《正词法》4.1.2条的要求:“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或三音节结构,连写。”三个音节连写,既表示了惯用语结构的整体性,又不难读(词形不长)。
四音节成语(占成语的多数)的注音,现有的辞书绝大多数是按音节分写,个别连写的也没有严格遵照《正词法》。而《规范词典》是严格遵照《正词法》拼写的。主要有两条:“ 4.8.1四言成语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的,中间加短横。”“4.8.2不能按两段来念的四言成语、熟语等,全部连写。”属于前者的,例如:安邦-定国
(ānbānɡ–dìnɡɡuó)、苍松-翠柏、调兵-遣将、哀兵-必胜、白驹-过隙、暗送-秋波、重见-天日、惨绝-人震、彬彬-有礼、对牛-弹琴。属于后者的,例如:爱莫能助(àimònénɡzhù)、漠不关心、旁观者清、马不停蹄、为所欲为、不刊之论,爱不释手、洞若观火、曾几何时。
对于《正词法》上讲的“可以分成两个双音节来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规范词典》注音的思路是,只要能分成两部分念(不难分辨);不管什么结构,都属于这类,两部分间加短横。这样的处理好在很好地贯彻了《正词法》的规定,使成语整体性突出,便于掌握。有人认为,加短横的只限于并列结构“苍松翠柏”之类,其他结构的如“哀兵必胜”(主谓结构)、“重见天日”(动宾结构)等不是。于是从结构出发,成语拼写形式分得非常细致,一般读者很难掌握,是不适用的,也是与《正词法》不合的。
《规范词典》对于四个音节的惯用语的注音,跟对四言成语一样,如:穿鞋-戴帽、旱涝-保收(2+2,能分成两个双音节),拼音中间加短横;吃现成饭、打翻身仗(1+3,不能分成两个双音节),全部连写。
四个音节以上的词语,包括各类名词术语,也包括一些惯用语、成语,以及歇后语、谚语等。这些词语的拼写,《规范词典》遵照《正词法》4.1.3办理,即“四个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节)分开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全部连写。”例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hāzhīháolí,miùyǐqiānlǐ;拆东墙,补西墙
chāidōnɡqiánɡ,bǔxīqiánɡ;长江后浪推前浪chánɡjiānɡ hòulànɡ
tuī qiánlànɡ。
《正词法》提出的是拼写方法的原则和要点,并没有也不可能规定每个词语的拼写法。《规范词典》的出色成绩在于:对68000多个词语遵照《正词法》进行拼写和注音,尽力符合《正词法》的原则和要点。至于拼写的结果,笔者认为不见得每一个都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可能还不够妥当。但是,无论如何,《规范词典》的大规模拼写的实践活动对《正词法》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上文章转自中国语言文字网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4-06-15
《现代汉语词典》“羼杂”的迷宫

张伟

《现代汉语词典》几乎伴随我走过了小学三年、中学三年,它常常充塞着我的书包,压迫着我的肩膀,遇到语文问题一直以为它是“真理”。倒不是我真的以为它是真理,而是老师反复强调要我们一定得买。但是,当我步入高中,渐渐产生了困惑。事情是由一个词语“羼杂”引起的。
我读到了一篇《好好表现》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精彩的一段:
孩儿要上学了,家长作启蒙前的启蒙:在老师面前要“好好表现”;孩儿要工作了,父母给予上岗前的教诲:到领导跟前要“好好表现”;孩儿要当兵了,入伍前的家训还是在首长跟前要“好好表现”。倘若这孩儿是女性,待到出嫁那天,爹娘掏心窝子的嘱托依然是公婆跟前要“赶眼劲儿”。“赶眼劲儿”者,“好好表现”之俗语也。
“好好表现”之“表现”,蕴含最丰富、最含蓄、最委婉、最微妙,也最难表现,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比而言,“好表现”有逞能、炫耀之意,而“好好表现”诱导的则是乖巧、投机以讨好、取悦于人(多是人上人)。“好表现”虽有故意显示之嫌,但所表现一般还不失为真实,只不过不合国人的古训罢了;而“好好表现”却压根儿就羼杂了几分虚假伪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师长们大都担忧自己的后代“好表现”,却唯恐儿女们不“好好表现”。
书包里塞一本词典当然也是“好好表现”的一种表现!文章道出了“好好表现”背后的丑陋——一个词“羼杂”。
“羼杂”是什么意思呢?去查《现代汉语词典》吧。词典说“同搀杂”,只好再去查“搀杂”。“搀”是阳平声,“羼”是去声,一个跟手有关,一个跟羊群有关,怎么“同”得起来呀?高中的语文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他说,“搀”是搀扶的意思,常被假借作“掺”,你去查“掺”吧。只好再去请教《现代汉语词典》这位大师了。词典说:“掺,同‘搀’。”兜个圈子又回到老地方来了。原来“搀”还有个“2”:“把一种东西混合到另一种东西里去。”这不是无形中把这个意义的“掺”取消了吗?且不说这个,“羼杂”到底还是没有解决!
一部号称“规范”的词典,让可怜的学生费劲地穿词义的迷宫,实在有点“不道德”!
最近,家中老父从北京带回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我一下就反感起来,又是出版商骗钱的东西。然而一看它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心里一动,因为我在外语上确实得益于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外语词典不少,因此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随手翻阅“搀杂”和“羼杂”。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搀杂”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掺杂”,而且跟“羼杂”的意思也不一样:“掺杂”是夹杂,“羼杂”是混杂,前者是从外面掺入进去的,后者表示本来就混合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真不愧是规范的词典。

“也”不是如此
——小议《现代汉语词典》

张伟

在现实语文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个字“也”:
天高气爽,精神也好。
你也来了?
我也不管那么多了!
你也太不小心了。
这件事也真难为你啦!
也好,就听你的吧。
大多数人在说也在用,也不以为然,从不去探究个所以。就像上面几句里出现的“也”也没有去深问过什么意思。(看,短短一段文字就出现了好几个“也”,真没办法!)可以说我们的语言生活离不开“也”。
一次有位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跟我说起他经历的一件事:说有一回中国朋友请客吃饭,他很高兴,想了一想,用刚学会的汉语说:“也好,听你的!”就跟着中国朋友去吃饭了。他告诉我,吃饭时中国朋友好像一直不很高兴,后来又在背后说他架子大,对此他很不理解。我跟他说,毛病就出在应答别人话时的那个“也”字上。他听了仍然不理解。
第二天,他拿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的增补本来了,振振有辞地说:“你看,‘也’表示委婉吧,我是态度诚恳,语气委婉么,错在哪里啦?”我接过词典查检,果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的义项6里这么注释:“表示委婉。”举的例句是“倒也罢了”“也只好如此”。他又翻到1312页“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例句是:“委婉动听”“态度诚恳,语气委婉”。他说:“我错在哪里啦?”我一时语塞,难以回答。不是他错,那么是谁错了呢?
我本来想告诉他,“也”放在形容词前面用于某种场合时,有表示勉强的意思。用一个“也”来表示自己对别人意见的勉强赞同,在现实言语难道还少吗?可是词典上却没有!你说叫我相信词典,还是相信自己的语感呢?我自然不敢说《现代汉语词典》错了,它毕竟是中国一部经典的“规范从这里开始”的书,但我想所有使用汉语的人应该有权利相信自己的语感,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言语,而不是按词典去规范自己的言语,否则你准得像那位留学生那样上词典的当!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4-06-15
首先很高兴看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出版,毕竟多一本优秀的汉语词典的出版终究是一件好事。

说一些意见和建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简称为A,《现代汉语词典》简称为B。)

1、A和B都未收录“櫶”字,但实际上这个字在生活中还是会常常用到的,看看厨房,看看超市,使用、销售櫶木砧板的人应该不少。(《新华字典》历来的版本都收录了此字。)

2、B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吐蕃(fān),应该是bō才正确。A的标注是正确的。

3、B对于“一、七、八、不”的变调都有详述,而A只有“一、不”的变调叙述。我想这样的处理方式和“红彤彤、湿漉漉”的注音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吧,这样的处理不错。

4、A在 遗wèi 字头下举例“~赠”, 遗yí 下有词条“~赠”,建议这两个地方应该互相注明“参见”,以使读者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5、对于“鎔”字,A处理得很好。可是对于在人名中使用频率更加高的“鉅”字,却没有做相应的说明。建议对这个字也比照相同的处理标准进行简化和说明。

6、A将“廷”的字形更改后进行了说明,这样处理很好,使读者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

7、A对于“消夜”、“宵夜”、“夜宵”这三个词,互相参见来参见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建议处理得简洁明快一些。

8、A有一个重大的疏漏,“轧”字在yà及zhá中都注明 另见gá ,但在gá里面却无“轧”字。

9、A、B都将“棘手”和“辣手”列为词条,辣手的一个义项就是棘手。但A在“棘手”词条下特别声明不能写作“辣手”。是否有点儿混淆?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4-06-15
“成语规范词典”不规范
——浅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
许正元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4-03-31
--------------------------------------------------------------------------------

  本人是辽宁省锦州师专的一名退休教师。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汉语教学和词典编纂工作。笔者认为,一般人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和成语等,便要去翻词典或字典,因此说词典和字典一定要起到“规范”和“典范”的作用,注音、释义和引文等,必须绝对准确,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不然便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毁人前程!
多年以来,因一分之差而未能考入高中或大学者,比比皆是,而这一分之差,往往就出现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错用、错写上面。因此说因一个字或一个词而毁掉一个人的大好前程绝非危言耸听!

  近日,笔者欣喜地买到一本由李行健先生主编、长春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但令我震惊的是,这部“规范词典”竟然如此“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这样一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漏洞百出的词典,竟冠以“规范”二字,诚乃滑天下之大稽!

  归纳起来,该词典出现的纰漏有如下几方面:

  一、注音有误;二、释义有误;三、体例有误;四、引文有误;五、署名不一;六、引文作者朝代有误;七、生造成语……等等。

  下面将各类舛误之处分别条述如下:  

一、注音有误

  1.(汗流浃背)浃:读作jiā,词典注音误作jiá。见该词典140页。

  2.(相机行事)相:读作xiànɡ,不读xiānɡ,书中注音误作xiānɡ。见该词典423页。

  下略……   

二、释义有误

  1.(安步当车)安:慢、缓。安步:即慢步之意。该书中将“安”误作“安稳”。见该书第2页。

  2.(固执己见)固、执:坚持。指人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书中该条将“固”释作“顽固”,大错特错!见该书128页。

  3.(蛛丝马迹)马:灶马,昆虫名,也称“灶鸡”、“灶鳖鸡”,状如蟋蟀。参见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虫篇》。该词典中,将“马迹”释作“马蹄的痕迹”。释义为“隐约可见的痕迹或线索”。请问,蛛丝与马蹄的直径相差千万倍,它们之间有可比性吗?再者,马蹄印大如烧饼,显而易见,怎能说成“隐约可见的痕迹”呢?如此释义,可谓是望文生义,大错特错!见该书524页。

  4.(猴年马月)该词典的释义是:“指不可知的年月(即时间很长)”。如此释义与成语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因为猴与马都是十二生肖之一,每十二年轮回一次,都是可知的,而且时间不长。怎么能说是“不可知的年月”呢?!这个成语的规范说法是“驴年马月”,因为十二生肖中没有驴,所以可称作是“不可知的年月”。见该书146页。

  5.(狼烟四起)该条“狼烟”的释义是:“燃烧狼粪产生的烟,古代边防用以报警”。释义不完整,不够全面。正确的释义应该是“燃烧狼粪产生的烟既直且高,不易被风吹散,故用作边防的报警”。见该书208页。

  6.(济济一堂)该条“济济”的注释是“形容人多”。这样的释义欠妥。正确的释义是“形容数量众多”(既可指人,也可指物)。语见《诗经·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木苦济济。”毛传:“济济,众多也。”

  7.(趋之若鹜)该条“鹜”的释义是“鸭子”。如此释义欠妥。“鹜”是指野鸭。举二诗为证: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陈毅《淮河远眺》诗:“柳暗沙明对夕晖,长天淮水鹜争飞。”(家养的鸭子是不会飞的。)见296页。

  8.(车水马龙)该条的释义是“形容交通繁忙,繁华热闹。”用“繁忙”、“繁华”形容交通不妥,属于用词不当。见39页。

  9.(男盗女娼)该条的释义是:“形容都堕落,干坏事。”社会上毕竟是好人多,坏人少,怎能说是:“都堕落,干坏事”呢?如此释义欠妥。见252页。

  10.(拍案叫绝)该条释义将“绝”字释作“达到极点”欠妥,应释作“好”或“妙”。见361页。

  11.(罄竹难书)该条的释义是:“形容罪恶极多”。如此释义很片面,除“罪恶极多”之外,也用以形容某种事物繁多,难以尽载。试举3例:

  1.语本《吕氏春秋·明礼》:“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2.梁实秋《雅舍小品·旧》:“旧的东西大抵可爱,惟旧病不可复发。诸如夜郎自大的脾气,奴隶制度的残余……以及罄竹难书的诸般病症,皆以早去为宜。”

  3.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三:“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12.(忍辱负重)该条的释义是:“忍受屈辱,背负重任。”如此释义极为不妥,有望文生义之嫌。试问,一个人能担当重任,应感到高兴、骄傲、自豪才对,怎么会“忍受屈辱去背负重任”呢?正确的释义应当是:忍受屈辱,背负沉重的压力。见305页。

  13.(首当其冲)该条“冲”的释义是:要冲,交通要道。首先面对交通要冲”。如此释义大错特错!“冲”的释义与“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承受灾难”的释义自相矛盾。“冲”的正确释义是“冲击”、“打击”。试举三例:

  1.《六韬·敌武》:“敌人逐我,发我在骑冲其左右。”

  2.《孙膑兵法·威王问》:“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

  3.《吕氏春秋·贵卒》:“吾丘鸩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

  15.(天荒地老)该条的注释是:“天荒废了,地衰老了。”试问:“荒”是“荒废”吗?天会“荒废”吗?“老”是“衰老”吗?地何时会“衰老”?鄙意“荒”的正确解释是“远方”和“边远”;“老”:“历时久远”。意谓历时极其久远。见370页。

  16.(身家性命)该条的释义为:“自身和全家人的生命安全”。如此释义有误。“身家”并非指“自身”。“身家”是指“家产”而言。试举二例: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回:“他的官司不输,你的身家不破。”

  2.刘澍德《沉舟记》:“他们这些人,身家虽然贫薄,心地都是非常忠厚的。”

  (身家性命)正确的释义应当是:指全家人的生命和财产。见325页。

  17.(束手就擒)该条的释义是:“束:捆绑,捆起自己的手来让人家捉住。”试问,世界上有这样愚蠢的人吗?有谁愿意自己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让人来捉呢?“束手”有两个义项:一、指停止抵抗;二、指无计可施。见350页。

  18.(日理万机)该条的释义是:“形容政务繁忙。”如此释义欠妥。一个村长、一个镇长或一个县长,都可能“政务繁忙”,那么能说他们是“日理万机”吗?正确的释义应当加上“多指国家领导人”这样的释文。见该词典307页。

  19.(同病相怜)该条对“怜”的注释为“同情”欠妥。正确的释义应是“爱惜”,“爱护”。见376页。

  20.(万人空巷)该条的释文是:“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如此释义不妥。“巷”是指家而言,并非指小巷。语见《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见390页。

  21.(万寿无疆)该条中只将“万寿”和“疆”释义,未对“万寿无疆”释义,应补上“祝人长寿之词”。见390页。

  释义欠妥的词条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赘述。   

三、体例不一

  1、在该词典的“凡例”三中提到:“古代例句后,出示现代汉语例句”。事实上远非如此,该词典的例句相当混乱,没有统一标准。试举例如下:

  A.从该词典的第1页起,有600余条成语均无古代例句,如:

  唉声叹气、安家落户、安民告示、安贫守道、鞍前马后、昂首阔步、白日做梦、白手起家、百废待兴、板上钉钉、悲喜交加、笨嘴拙舌、闭关锁国、壁垒森严、别具一格、惨无人道、茶余饭后、谄上欺下、长此以往、常备不懈、超群绝伦、陈规陋习、趁火打劫、趁热打铁、逞性妄为、吃里爬外、重温旧梦、崇洋媚外、踌躇不前、臭名昭著、初露锋芒、垂死挣扎、此唱彼和、粗制滥造、大打出手、大是大非、大显身手、大有可为、弹尽粮绝、荡气回肠、刀山火海、倒背如流、动人心弦、独具慧眼、独具匠心、对簿公堂、多愁善感、多谋善断、阿世媚俗、婀娜多姿、发愤图强、反戈一击、反躬自问、放任自流、非分之想、分秒必争、风度翩翩、风华正茂、风云人物、封官许愿、锋芒毕露、锋芒所向、奉为楷模、扶弱抑强、浮想联翩、概莫能外、高歌猛进、隔岸观火、个中三昧、各个击破、供不应求、古为今用、故步自封、故技重演、故弄玄虚、广种薄收、归根结底、过甚其词、酣畅淋漓、汗颜无地、好景不长、鹤寿龟年、黑白不分、横眉冷对、横眉竖眼、后发制人、后继乏人、后继有人、互通有无、花拳绣腿、化整为零、怀古伤今、挥霍无度、回天乏术、回味无穷、毁誉参半、浑水摸鱼、混淆视听、火中取栗……。

  以上所列无古代例句成语条目是按汉语拼音所写,是由A至H,占汉语拼音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由J至Z,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在这里须说明的是,汉语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古代流传至今的,因此绝大部分成语都可在古籍中找到。以前面第一条成语:(唉声叹气)而论,在下面的古籍中均可找到:

  1、《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2、《红楼梦》第33回及80回;3、《笔生花》第11回;4、《文明小史》第28回;5、《续孽海花》第55回;6、《黄绣球》第22回;7、《痛史》第13回;8、《海上花列传》第59回及63回。

  如此容易找到的古代例证,该词典却一条也没有,由此足以证明编者准备工作的欠缺!

  B.按该词典的体例要求,每条成语引用一条古代例句和一条现代汉语例句,但不知何故,有相当多的词条却引用两条古代例句,甚至是同一朝代的古代例句,下面罗列的成语词条均属于这种情况:

  根深叶茂、孤儿寡母、光风霁月、鸡鸣狗盗、开天辟地、开源节流、夸大其词、两小无猜、玲珑剔透、乱臣贼子、落拓不羁、民怨沸腾、妻离子散、蜻蜓点水、善始善终、深不可测、生财有道、室如悬磬、守口如瓶、水落石出、谈言微中、天昏地暗、天马行空、天涯海角、铤而走险、同归于尽、同流合污、偷天换日、瓦解冰消、无声无臭、无所不及、无所不至、息事宁人、惜墨如金、洗心革面、兴师动众、先发制人、现身说法、有教无类、有始有终、震天动地、终身之忧、自以为是、自由自在、自怨自艾、恣意妄为、纵横驰骋、作法自毙、作如是观……等等。

  上面罗列的词条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篇幅所限,F音序以前的未列其中。

  2.在该词典当中,有相当多的成语词条引文与成语不符,请看下面各条:

  (十全十美)引文是“十全之美”。

  (为虎添翼)引文是“为虎傅翼”。

  (握手言欢)引文是“握手相欢”。

  (无动于衷)引文是“无动于中”。

  (严惩不贷)引文是“重惩不贷”。

  (洋洋得意)引文是“扬扬得意”。

  (养家糊口)引文是“养家活口”。

  (养痈遗患)引文是“养痈辱国”。

  (一潭死水)引文是“一湾死水”。

  (一无是处)引文是“无一是处”。

  (以耳代目)引文是“以耳为目”。

  (油头滑脑)引文是“油头滑脸”。

  (原形毕露)引文是“原形已露”。

  (怨天尤人)引文是“不怨天,不尤人”。

  (远水不解近渴)引文是“远水不得近渴”。

  (在劫难逃)引文是“劫数难逃”。

  以上所列条目仅仅是音序S至Z,A至R17个音序的误例因篇幅所限从略。   

四、作品署名不一

  在该词典中,使用了一些为众人所熟知的明、清作品,但令人费解的是,使用这些明、清的作品中,有的署了作者的名,有的却未署名。对此,不知编者是出于何种考虑?

  现将署名与未署名的作品条述于下:

  1.署名的作品有: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镜花缘》、《歧路灯》、《东周列国志》、《金瓶梅》、《文明小史》、《封神演义》、《说岳全传》、《野叟曝言》、《聊斋志异》、《儿女英雄传》、《情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醒世姻缘传》、《痛史》、《糊涂世界》。

  2.未署名的作品有:

  《三国演义》、《老残游记》、《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五、引文作者朝代有误

  《新中国未来记》作者梁启超;《孽海花》作者曾朴;《黄绣球》作者颐琐;《东欧女豪杰》作者岭南羽衣女士;《黑籍冤魂》作者彭养鸥;《大马扁》作者黄小配……等,他们都是晚清人氏,他们都殁于20世纪。然而,该词典却将曾朴、颐琐、彭养鸥等人标为清代人氏;又误将《醒世姻缘传》作者,清代的西周生,误标为明代;又误将《歧路灯》的作者,清代的李绿园,误作李海观;更不该的是,将《书十九陆军御日本事》的作者标为章太炎,而将《致梁启超书》的作者标为章炳麟。其实章太炎与章炳麟是同一个人,章太炎是章炳麟的号,出于对人的尊重,应统一称为章太炎才对。   

六、生造成语

  在该词典中出现了一些生造成语,这些生造的成语充其量只能算是词组。例如:装傻充愣、物壮则老、驻颜无术、衔尾相随、贯朽粟腐、旧爱宿思、救灾恤患、泥足巨人、死无遗忧、听微决疑、蹑足潜踪……。

  在下是工人出身,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平生未进过中学校门,可谓才疏学浅、孤陋寡闻。1978年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下有幸来到大学工作。拙文倘有不当之处,敬祈作者及海内方家不吝指正,倘蒙惠教,在下无任感荷之至!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4-06-15
一个提案带来学界争议
●业界热点 光明日报4月1日

一个提案带来学界争议

王坤宁

--------------------------------------------------------------------------------

  “两会”期间,江蓝生等12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提出字典、词典一般不要用“规范”二字冠名,建议新闻出版总署规范辞书出版行为,今后未经国家有关机构审查允许,不得在自行编撰的辞书上冠以“规范”之名。同时,提案提到了新近上市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这部词典诸多的不规范。在各新闻媒体提道后,工具
书的冠名能否用“规范”二字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辞书冠名“规范”是不公平竞争

  “江蓝生等委员的提案,我是赞同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出版,按理说也是一个可喜可贺的事,因为它不是东拼西凑杜撰而成的,是由众多学者历时11年编撰而成。但是冠名‘规范’二字,并以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进行炒作,这就是不公平竞争了。”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如是说。他认为,任何一部词典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规范。词典的规范主要包含几个方面:词条的选择(收还是不收)、字形的选择(字形是否规范)、注音、义项的多少与排列、词性的标注,还有重要的一点,也可以说是词典的灵魂,那就是释义。这么多的因素,很难保证哪本词典都是规范的。如果在编撰词典的时候以“规范”冠名,很容易形成误导,尤其对广大中小学生更是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字研究所所长王宁同意江蓝生等委员的提案,她认为,以“规范”一词命名一本词典是不正确的。在我国,第一部起到规范作用的词典是由吕叔湘先生带头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当时,国务院提出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问题,由全国的权威专家历时数载编写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此后一直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它虽然没有使用规范的字眼,但却起到了规范的作用。而所谓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实并没有离开《现代汉语词典》的框架。一本字典或词典是绝对不能使用“规范”一词命名的。词典的作用是备查,它不可能拥有绝对规范的内容,而只是起到指引规范的作用。规范是国家行为,而词典是编写者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用规范命名,势必使读者误以为这本词典是规范的,而别的词典就是不规范的。

  曾参加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首发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说:首发式之后,有关这部词典的宣传与炒作,出乎我们的意料,使我们大感困惑,诸如“从此我国有了第一部规范词典”、诸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只是部分地执行了规范”的说法并非个别。我认为,说《规范词典》是“第一部规范词典”,那么,将置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所出版的所有的高质量的字典辞书的地位与作用于何地?我们认为,即使处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态势下,作为学术界的同行,作为认真严肃的字典辞书的编纂者,还是应该互相尊重。

这是正当竞争

  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徐通锵在《新京报》撰文认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规范”一词冠名,并不是什么错误。“规范”只是一个名称,哪本字典好,应该由市场和读者来判定。确定标准应该放在学术圈去讨论。到底哪本词典更好应该由市场决定。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瞿霭堂也在《新京报》撰文,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两本词典都不错,各有千秋。每一本新的词典都是站在前面词典的肩膀上做出来的,可以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吸收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一些优点,但同时也搞出了自己的错误,这是正常的。如果认为这部词典质量不好,那么可以在学界发表论文批评探讨,学术上可以允许争论,至于以“规范”为字典、词典冠名,我认为没有必要禁止。因为以“规范”为辞典命名,早在1994年就有了。我国的汉语辞书市场需要竞争,以“规范”冠名,确实有竞争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其实规范与否,最终应该由读者说了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规范?

  国家语委一退休专家认为,倡导语言文字规范本身是一件好事,到目前,已出版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都力求全面贯彻国家的语言规范,所以某词典是我国第一规范词典的说法不成立。辞书是一个特殊的商品,要对社会负责任,希望新闻出版总署启动辞书出版准入制。

  董琨认为,我国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的文本规定如何评价?业内人士应该不难取得客观的科学的共识。我们应该肯定在文字规范和标准化方面所起了巨大作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其他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字典辞书。他们在编写中,“不唯上,不唯书”的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严谨的学风、分寸恰当的表述,对于执行规范标准以及加强其科学性、促使其不断趋于完善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有目共睹的。语言在发展,社会的语文生活在发展,理所当然地,规范标准的本身也要随之发展。就《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而言,我们发现其中也有不是照搬某一规定而仿照《现代汉语词典》处理方式的地方。在这种情势下,对于不是语言文字的专业人员来说,“第一部”以及“完全执行”等等用语,很容易带来误导。

  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明鉴说,我不赞成“规范”冠名。早些年开始在书中加“规范”,我认为是编者为了对贯彻规范理念的认识加深,并希望把这种理念传达给读者,但是毋庸讳言,近几年来确实出现了以“规范”二字进行炒作的做法。一部词典蕴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其中多数内容(例如释义)无规范可遵循,故书名上加“规范”二字,严格说并不确切。江蓝生等12名政协委员在提案里说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没有遵守国家有关法定计量单位的规范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果有如此严重的疏漏,则“规范词典”之名对读者产生的误导就不言而喻了。

  笔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这次关于辞书是否可以冠名“规范“一词的争议,其实在学术界和辞书界早已存在,一些学者还因此拒绝参加有关词典的编纂工作。据悉,目前我国以规范冠名的各类工具书约计40余种,其中有的语言学家在四五年的时间里编出了15部各类以“规范”冠名的工具书。这种争议,因《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问世,以及随后对“规范”这一学术概念进行大规模的炒作后,在学术界和辞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江蓝生等委员的提案,只是将这一争论推向了高潮。据中国辞书学会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各类工具书达数百种之多,已经成为辞书出版大国。但真正高品质的有特色的工具书并不多见,因此我国还不是辞书出版强国。通过走访,笔者认为,这样的争议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读者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学术批评之风的兴起,希望大家通过这一争议,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里,在公平、自由竞争的环境里,推出更多更好的、有自己特色的,经得起读者检验的工具书。


--------------------------------------------------------------------------------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4-06-15
妙笔生出恶之花
中青在线2004年04月01日 01:54

徐迅雷



  “当他们的头离开身体的时候,他们的眼睛还在不停地眨。”这是美国一位明星记者2001年报道耶路撒冷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的描述。这位名叫杰克·科利的记者称,他曾亲眼目睹炸弹将3名成年男子的头炸掉。但是,实际情形警方有明确记录:没有任何一个爆炸遇难者的头被炸掉。

  近日,著名的《今日美国》在头版刊登一篇文章,承认该报记者杰克·科利在最近10年间至少凭空捏造了8篇重大新闻,另外还从其他媒体剽窃了很多当事人的谈话和素材。3月下旬,我国诸多媒体报道了这一“西洋镜”。

  在事实与传媒之间,记者是重要的桥梁,然而不少记者却把自己玩成了彩虹。一枝妙笔,轻而易举就能生出恶之花。

  最近,俺们国度有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一时报道铺天盖地。有篇报道的题目叫《11年,百位大师雕成文字大树———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老编纂家》,可见记者的生花妙笔是如何了得:编本词典,竟然动用百位“大师级”的“老编纂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然王希杰为此较真儿地给数了数:主编1人,副主编6人,主要编写人员20人,编写人员32人,主编+副主编+主要编写人员+编写人员:1+6+20+32=59!(3月30日《人民网·观点》)

  记者以其妙笔,为一本词典吹嘘,让它在书店里能多卖几本,除了让更多的人感到上当失望之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恶果”,然而,有的时候,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去年巴金百岁诞辰之后,我看到媒体报道说,“今年年底,包括抗战博物馆、‘文革’博物馆在内的一个占地500亩的大博物馆群就将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面世”,报道强调了民间兴办“文革”博物馆,一时让我高兴得不行,因为巴老倡议的“文革”博物馆由民间先办起来,即使规模小一点、藏品不丰富一点也不要紧,好歹是个好事。直到看了今年3月19日《杂文报》上侯志川先生的文章才知道,此博物馆不是彼博物馆,它主要是打算给观众看一批“文革”时期生产的了不起的瓷器!

  巴金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时说得很明白: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可是我们的记者却拿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民间“文革”博物馆来应对巴金老先生,这是怎么搞的?

  我于是查阅新闻的来龙去脉,这才明白,原来有个名叫樊建川的著名民间收藏家,他20多年来耗资近3000万元人民币,收集了20多万件“文革”时期的艺术品、1万多件抗战文物等。他要办建川博物馆,包括“文革”艺术品馆、抗战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三大系列20个分馆,“‘文革’艺术品馆系列包括‘文革’时期的像章、宣传画、票证、镜鉴、钟、视唱品、生活用品”(2003年11月29日新华网)。但是,后来这个新闻逐渐被抽象、被演绎,成为四川出现了民间“文革”博物馆。“文革”艺术品馆与“文革”博物馆,三两个字之差,就是天壤之别。我现在担心的是,樊建川弄的“馆”真的以“文革”博物馆命名了,那可真是记者们的妙笔生出了鲜艳的恶之花。若有可能,我建议有关方面将“文革”博物馆注册了,以免被盗用、误用、滥用。

  都说记者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每年全球记者死亡几十人,但相比之下,记者真正危险的,还不是他的身躯,而是他的妙笔———害人且害己的“妙笔”。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4-06-15
在学术平台上争鸣为好
--------------------------------------------------------------------------------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苏应奎   2004年3月30日 9:30
  
  
  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出版,引起近期辞书界的争论。争论不在本书的编篡质量,而在冠名“规范”的是否合“理”。一种观点认为,“规范”本来就是辞书的要旨,再以“规范”冠名出书,有画蛇添足、炒作之嫌。而持合“理”观点的一方则认为,正因某些辞书质量其实并不“规范”,所以才编出一本自信“规范”的辞书来。作为学术范围内的不同观点,争鸣、商榷原是正常、平常不过的事。记得在此之前的2003年4月,某地出版社就出有一本《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的类辞书,就率先以“规范“冠名,或许因是地方出版社的版本,并未引起多大注意,更未引起纷争。

  此次《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从媒体报道的夹缝里透露的信息,似因本书云集了国内一批大牌语言学家、辞书界的学者,历经数年,据说总结了至今为止最新学术成果编篡的这本词典,构成了对另一本权威辞书的挑战。局外人不知内情,当然也无缘说三道四。但局外人有局外人的超脱,所谓“旁观者清”是也。例如,局外人从市场竞争角度、从破除辞书出版垄断角度观之,《规范》词书的出版,应该是件好事。

  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件纯属学术层面、出版行业内部的事,后来“闹“到了两会期间的提案上。有政协委员提案:禁止在辞书中使用“规范”字眼。这就有点那个了。我们尊重政协委员的自由意志,尊重他们说话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正像一位学者指出的:“这些充满了个人之见的不同学术观点值得向社会推出吗?如果那样,提案岂不成了学术观点选摘?议政会场岂不成了学术讨论会?”“我们不希望一个学者偏见和偏爱影响我们刚刚开始的可爱的市场竞争。”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有点“勉为其难”了。

  看来,学术层面上的事,还是在学术层面的平台上争鸣为好。学术的繁荣也有赖于此。舍此,都无助于学术的繁荣发展。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4-06-15
对已经进入普通话的原方言词该怎么注音?

钮 葆

词(字)典给字和词语注音,不仅是检索的需要,更是帮助读者掌握正确读音、对读音予以规范引导的需要,因而也是词(字)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语中的某些字源自方言,读音跟普通话的音系甚不一致。当它们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后,它们的实际读音受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改造,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是,有些词(字)典却仍然按照方音记载,用方俗土语注音。这样,虽然保持了很浓重的方言色彩,但与普通话的实际读音不符,十分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从语音规范的角度考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没有采取跟有些词(字)典相同的做法,而是按照它们在普通话中的实际读音予以标注。
这样的字大致有8个,我们不妨摘录于下,试加比较:
《规范词典》的注音 有些词(字)典的注音 说 明
唷 yāo yō 哼唷
哟 yāo yō 用法同“呦”
哼 hènɡ hnɡ 表示不满意或不相信
姆 mū m 指“姆妈”中的读音
呒 mú  指没有
嗯 énɡ ń,ńɡ 表示疑问
嗯 ěnɡ ň,ňɡ 表示不以为然或出乎意料
嗯 ènɡ ,ɡ 表示应诺
根据全国人大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里,辅音不能自成音节,辅音也不能在没有元音的情况跟其他辅音拼读,而且元音i不能跟元音o直接拼读。当然从它们客观地记录方音这一点看,无可非议,也许是十分精当的,但问题在于现代汉语语文词典是以普通话为主体语言的词典,不是一般性的方言词典,即使采纳或吸收源自方言的词语,也应该严格按照它进入普通话后的实际读音予以标注。
此外,某些词语在带方言色彩的作品里偶有出现,基于此,有些记录普通话的词(字)典也把它们收录了进去,如“覅(fiào,不要)、呣(,义同“嗯(énɡ)”)、呣(,义同“嗯(ènɡ)”)、噷”(hm,表示申斥或不满意)等。这些字或词基本上是方言字,不仅进入书面语的几率极低(从“人民网”搜索,词频均为零),而且根本没有进入普通话口语,因此没有必要收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没有收录这几个字)。退一步说,即使收录,也应该根据它们进入普通话的实际发音情况进行斟酌:一是必须选择有进入普通话趋势的;二是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拼音方案注音。

( 2004年2月4日)

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南小街51号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04-06-15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词问题的一些思考
钮 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北京 100010)


〔摘要〕编写词典,收词问题是个重要环节。本文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词的历时与共时关系、现代与当代关系、收录百科性词语与普通词语的关系、收录本民族词语与外来词语的关系、客观收录与引导规范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社会语文生活;存活率;引用率;生命力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是一部中型语文词典。较之其他一些同类词典来说,在词语选收方面有一些不同,收词数量也稍大一些。我们之所以做出这些变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收词的历时与共时关系
《规范词典》是在现代汉语语文生活这个层面上收录词语的,立足于共时。但是,“共时”与“历时”不可截然分开,“共时”中往往也包含着“历时”。那么,作为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应该收录哪些历时性的词语呢?我们认为,应该有选择地收录那些在现代、尤其是当代社会语文生活中存活率较高或引用率较高的文言词语,以及近些年又重新流行起来、且格调并不低俗、甚至已有新含义的旧词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普及的步伐迈得很快,不少以前只是少
数文化人才使用的“文词儿”现已较普遍地出现在老百姓的口中和笔下。比如“长技”就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但清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早在《管子·明法解》中就已出现(“使群臣效其智能,进其长技”)。虽然有些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没有收录这个词,但它的确明显地存活在当代语文生活中,引用率和直接使用率都较高,像“身怀长技”“身无长技”“各施长技”等使用得较为普遍。又如“参悟”,除表示佛教的参禅悟道外,现在还泛指领会,像“参悟人生”“参悟生活”“参悟艺术真谛”等使用得较为普遍。再如“低就、安寝、安享、安养”等旧有词语,虽然在20世纪中期基本停用,但近些年在各种媒体上的出现频率都较高。所以,尽管有些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没有或很少收录这样的词语,《规范词典》则较多地收录了这样的词语。
但是,中型语文词典毕竟是收录共时性词语的,在现代尤其是当代社会语文生活中存活率极低甚至已经死亡的、引用率也不高的文言词语和旧词语,明显不与现代汉语词语共时,在专门记录现代汉语词语的词典中不必收录。如“安堵、哀毁骨立、民瘼、名迹、推服”等,尽管有些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收录了,《规范词典》则没有收录。

二、收词的现代与当代关系
这是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在处理收词问题上经常遇到的一种特殊的历时与共时关系。“现代”与“当代”是时间轴上处于动态的两个相对概念,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对于词语的使用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大体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个大体的区别恰恰是我们对浩瀚的现代汉语词语、当代汉语词语进行筛选,从而编写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所谓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其实是要面向当代的。因此,对产生于现代的词语和产生于当代的词语,《规范词典》遵循了两种不同的收录标准:
——产生于现代。在当代使用频率仍较高的词语,多予收录(其中一些虽然通用、但确属见词明义、不必出条解释的,《规范词典》是将它们以相关字头或词条的例词形式收录的);在当代社会语文生活中存活率极低甚至死亡的词语,一般不予收录。但是,词语的使用频率分布并不都是这样的两极状态,而是有相当一批词语处于中间状态。对于使用频率处于中间状态的词语,《规范词典》是根据其信息价值的高低和信息含量的多少以及它们的使用频率的发展趋势等来决定取舍的。
比如,“鸡毛店、曝露、热币”等词语尽管有些词典收录了,但《规范词典》没有收录。原因是:“鸡毛店”是个旧词,指没有被褥而垫鸡毛取暖的简陋的小客店,信息价值不高,信息量不大,20世纪中期以后几乎已不使用,故不收录。“曝(pù)”只是“晒”的意思,无“裸露”义,现代汉语中含语素“曝(pù)”的词语主要是“一曝十寒、曝晒”,而“曝露”几乎已不使用,故不收录。“热币”即“游资”。但通过网上搜索得知,近年来已不再使用“热币”这个称说,倒是“热钱”在各媒体中常见(但频率较“游资”低得多),所以不收录“热币”,而在词条“游资”的释义后补注“也说热钱”。
另一些使用频率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词,如“私德、苏区、讨乞”等,《规范词典》均予收录。原因是:“私德”在人民网“网站群检索”网页上虽然仅出现101次(20世纪90年代出现19次,21世纪的前3年出现82次),但这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使用频率也在明显激增,故予收录。“苏区”,虽在当代日常语文生活中出现频率已不高,但其信息价值很高,信息量很大,记录着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一种重要的革命政权形式,故予收录。“讨乞”,意思跟“乞讨”基本相同,但具有跟“乞讨”明显不同的语体色彩信息和语用色彩信息,故予收录。
——产生于当代。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的扩大,新词、新语和原有词语的新义项不断出现。《规范词典》注重收录反映当代生活、使用频率较高、生命力较强、词义和用法相对稳定且格调并不低俗的新词、新语和原有词语的新义项。具体做法可参见本文的第三、四、五部分。

三、收录百科性词语与普通词语的关系
“百科”即各门学科。语文词典不是百科词典或专科词典,不用收录没有进入普通语文生活的纯百科词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批批百科词语相继进入社会语文生活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19世纪随着铁路运输的普及促使新的文化、新的通用词语迅速形成一样,近20多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单机和网络的普及,适用于这些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与技巧的礼仪、文化等正在我国形成和发展,这在教育、文书处理、社会交际、社会服务及休闲等方面的语文生活中表现得相当突出,使得社会语文生活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典范反映社会语文生活的语文词典应该关注这个变化,跟踪这个变化,弄懂这个变化,从而在这个变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收词到语言文字的使用都正确地体现这个变化。因为,社会语文生活中相当多的新词、新语和新义项恰恰是源于百科词语的,很多百科词语已经使用在人们的普通语文生活中,具有了全社会性。
对于已经进入社会语文生活的百科性词语,《规范词典》将其大体分为四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它们做了不同的处理:
——在广义自然科学方面,高科技词语进入社会语文生活的速度快,数量多,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词、新语和新义项。《规范词典》非常注重收录这方面的词语和义项。像“基因、宽带、手机、克隆、鼠标、机顶盒、纳米技术、办公自动化、全球定位系统”等均已收录。像“病毒、网络、卸载、防火墙”等均增补了新的义项。
——在人文领域方面,《规范词典》注重收录进入社会语文生活并体现面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词语、反映当代生活且格调并不低俗的词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词语。像“普通话、爱鸟周、绿色通道、无土栽培、有氧运动、雷锋精神、希望工程、临终关怀、长城、铺路石、普度众生”等均已收录。
——在经济、法律等学科方面,《规范词典》注重收录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反映依法治国的观念和举措的词语。像“利改税、主板市场、二板市场、民营经济、中央银行、可持续发展、打假、专利权、法律援助、知识产权、犯罪嫌疑人”等均已收录。像“入世、担保、上浮、入场券、孵化器”等均增补了新的义项。
——在政治性的术语方面,《规范词典》注重收录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及直接反映这一理论发展的重大事项的词语。像“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均已收录。

四、收录本民族词语与外来词语的关系
作为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当然是以收录汉民族词语和我国各兄弟民族的汉译词语(也属外来词,如“敖包、哈达、那达慕、萨其马”等)为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和社会制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密,汉语社会语文生活中外来词语正在快速增加。因此,《规范词典》不但注重收录由汉语语素构成的、反映外来概念的词语,如“硅谷、牛市、熊市、金婚、银婚、地球村、巨无霸、安魂曲、安息日”等;不但注重收录借用日文汉字、按汉语读音的借形词,如“干部、经济(第②~⑥义项)、场合、料理(第②、③义项)”等;同时积极稳妥地收录已经进入汉语社会语文生活的,反映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管理方式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包括宗教)等方面的外来词语。像“登革热、埃博拉 、蓝牙技术、基尼系数、恩尔格尔系数、厄尔尼诺现象、探戈、作秀、卡拉OK、阿鼻地狱、达摩克利斯剑”等,均已收录。
收录外来词语未必一定要取音译形式。对于早已被意译词取代的音译外来词,像“爱美的(指业余爱好者)、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等,尽管有些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仍然收录,《规范词典》则不予收录。
外来词语中有一部分是含有西文字母(包括以西文字母开头)或纯粹西文字母的词语,通常称作“字母词”。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中该不该收录字母词?有些人认为不该收录,有些人认为应该大量收录。我们认为:应该收录,但要慎重。不言而喻,汉字是从属于汉语的,汉语的单音节语素这个特点是使得单音节方块汉字得以长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汉语只有自身历时性的渐变、汉字可以全息地记录汉语时,吸收字母词之事无从说起。但当汉语与外部世界的语言密切接触而发生日益增多的共时性变化时,外来词语涌入国门,汉字全息地记录汉语的功能便受到了挑战,并非汉语语素的字母词进入汉语社会语文生活便成了词语的特殊现象——所以,应该收录。但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汉语中字母词的存在价值在于承载那些用汉字不便表示甚至不能表示的词语或词语的部分语素,而不该趋之若鹜地将字母词泛化——所以,应该慎重收录。基于这种认识,《规范词典》的具体做法是:一些反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字母词虽已进入社会语文生活,但它们的所指和能指十分固定,国际通用性很强,其中有些还含有严格的数值涵义,不便转译,因而这类字母词收录得多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和普通词语,不少仍含有民族特色且一般不含有数值涵义,
因而字母词收录得少一些;像“By、JJ、AI”等自造的字母词,则不予收录。

五、客观收录与引导规范的关系
根据社会语文生活实际状况来客观地收录词语,这是编写语文词典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则。因为,语文词典是要在语文应用方面起到典范作用的,是担负着引导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从而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种义不容辞的职责的。应该看到,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浮躁情绪等对社会语文生活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在新词语的产生、旧词语的复生等方面是有体现的。所以,语文词典应该按照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待词语收录问题,应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诚然,语言文字没有阶级性,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但是,语言文字应用中所蕴涵的语文态度和功利追求的指向则是十分明显的。鲁迅先生虽然没有编写过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但他的语文应用是开现代汉语先河的典范。他从不拒绝使用包括字母词在内的外来词,但他的语言中从没有洋泾浜;他身体力行地倡导白话文,但他从不拒绝传统的语言精华。鲁迅先生这种科学的语文态度和正确的功利追求指向,对于我们编写语文词典来说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学习的。
基于上述,对于媚俗、下流的词语,生造的词语,把严肃的法律、道德问题调侃化的词语,《规范词典》不予收录。相反,对于那些反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词语,《规范词典》则积极收录。
基于上述,对异形词等不规范的词语,存活率很低甚至已经死亡的,《规范词典》不予收录;对仍有一定生命力的,收录后按照理据性、通用性、规范性的原则,用“不要写作”“不宜写作”“现在一般写作”等不同层级的“提示”,进行规范性引导。
基于上述,一方面,《规范词典》全然不收录方言词;另一方面,根据语文规范的目的不是板结社会语文生活而是繁荣社会语文生活的初衷,对有些中型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中所收录的标有“〈方〉”的字、词一律删掉“〈方〉”,采取以下四种处理办法:⑴对近年已经进入普通话的原方言词语,与原普通话词语同样对待,径直收录。如“耳报神(比喻私下传递消息的人)”和“打蔫”的第②义项(比喻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等。⑵对已经明显有进入普通话趋势、通用性已经比较强的原方言词,标“〈口〉”。如“刺儿头、尖溜溜”和“打紧”的第①义项(要紧)等的处理。⑶对仍带有一定方言色彩但已较为通用的字、词,释文中注明“某些地区指(称)”。如对“俺、凼”等的处理。⑷对没有进入普通话且没有进入普通话明显趋势的方言词,一律删除。如有些中型现代汉语文词典中收录的“促狭、爱小”和“打油”的“榨油”义项等。

以上五点不仅是并不成熟的,而且坦诚地说,也不是在我们开编《规范词典》之前就已经明确了的认识,而是在开列词表、编写词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至全书统稿时,囿于时间仓促,囿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条件,顾此失彼之处恐怕还不会十分地少。因此恳请广大读者对我们的收词理念和实际收词情况多多批评指教。

(2004年1月29日,二稿)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04-06-15
一个海外学者的困惑——谁才是“规范”的词典?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卢春玲
  身在海外,英文有些长进,中文却丢了不少。10年前来美时,随身带了一本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简明牛津英语词典》,都属于百年老店的精华之作,一用至今。听说国内图书业市场竞争很厉害,词典类也不例外,但对于我这个挑剔的人来说,一直没有看到什么能取代手里这本《现代汉语词典》的。这本词典由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先后主编而成,又是由以出辞书而著名的商务操办,在海外的声誉也很好,我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的一些大教授的书架上常看到它,心中暗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2002年回国时正逢其增补本出版,赶紧买下,发现增补本收录了不少新词,我这个多年在外的人对它们是既陌生又好奇,从这些新词的解释上,我看到了这10年国内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的飞速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我的母语所带来的影响。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我国第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的报道,心中不由一惊,想难道自己用了多年的词典是不规范的?细看介绍,我所敬佩的吕叔湘先生是此“规范词典”的顾问,心中的疑惑更甚,一本是老先生曾任主编的词典,一本是老先生作顾问的词典,为什么一本偏偏用了“规范”做名字,难道是暗示另一本不“规范”吗?可这从情理上实在解释不通。

  为了澄清自己是否被不“规范”的词典“蒙蔽”多年,我上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介绍,发现《现代汉语词典》曾因在推广普通话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起的积极作用多次获国家奖励,现在的这本自称为“规范”的词典并不是第一个在“规范”方面作出努力的词典,既然如此,它以“规范”为名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实在有误导的嫌疑,我个人是很不以这种故弄玄虚的噱头为然的,而且也为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来查证自己是否受到不“规范”词典的影响而感到不高兴。

  我看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字研究所所长王宁先生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实并没有离开《现代汉语词典》的框架,北京大学教授、语法学家陆俭明先生也发现这本词典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于是,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有了第二个疑惑:既然是相似的架构,没有什么大的突破,那么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编这部词典呢?

  我和一位曾经是英国著名记者的教授聊到这件事,他对“规范”两字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政府的官方词典吗?”我说不是,他又问:“那规范是谁的规范呢?”我也讲不清楚,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用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规范”的词典。这位教授本人英文的修养使得他对诸如“牛津英语词典”的历史很熟悉。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英语词典出版历史来看,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从第一版至今已是100多年过去,其第一个增补本是在1933年,第二次增补本是在1972到1986年出版,1989年,第二版出版,其后又陆续增订,其学术地位、权威性、文化价值是没有其它词典可以取代的。即使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也只能是出版一些侧重点不同的英语字典,如程度不同的“剑桥学习者词典”、“剑桥高级学习者词典”,或者是介绍“美式英语”的“剑桥美式英语词典”等。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尽管“牛津英语词典”在它这类的词典中“垄断”了100多年,但无人愿意挑战其地位。我想,这不应该是这些出版社缺乏“竞争”意识吧。

  我相信参加这本“规范”词典工作的成员是花了很大的努力的,并尊重他们付出的劳动,这种努力对于商务印书馆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但我认为,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学术上来说,“用规范打市场”这个努力方向的本身都是值得商榷的。一番求证以后,我想我还是会继续用商务的《现代汉语词典》,继续以它为我的规范词典。我是个“不可救药”的经济学者,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来对多年信任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性”进行求证,这个过程的“成本”本来是可以做些其它有意义的事的,现在既然已经投入了“成本”,我想还是将我的困惑和发现和读者朋友们分享,希望能节省大家一些时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4月02日 第八版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04-06-15
“规范”冠名并不明智
魏锦虹
  在一片热闹的叫好声中,一部由国内两家知名出版单位(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联袂打造,百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历经十余载苦心经营的大型工具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于2004年2月隆重面市。紧接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同志在“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份名为《辞书应慎用“规范”冠名》的提案瞬间改变了先前的氛围,引发了学界对辞书冠名、整体质量以及学术道德等问题的讨论。

  问题的症结在于:以“规范”字眼为词典冠名有无必要性和科学性?以“规范”二字彰显系列辞书的统一“特色”是一种什么行为?如何看待辞书的不足和错误?谁能最终左右一部辞书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词典之“典”本身已含有“标准、法则、典范”之意,前加“规范”之限实属罗唆,既无必要也不科学。词典的基本功能是解疑释惑,为读者提供读音、形体、意义、用法等方面的知识资料。反映现当代语言知识的辞书都有一定的规范性,“规范”是每一位编纂者想努力达到但却难以企及的的理想状态,因为语言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各位编者的学术修养、理解角度也是千差万别的,绝对规范的辞书是不可能存在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问世以来多次修订,发行量逾4000万册,可谓经受住了市场和读者的考验,许多词条的释义近乎完美,几十年来成功地发挥着“规范”的职能,但却未以“规范”冠名,原因就在于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给自己留足发展和成长的余地远比浪得虚名来得明智。

  正如江蓝生委员在提案中指出的那样,近十年来出版的辞书以“规范”冠名渐成时尚。最近又接连有“规范”类系列辞书出台,甚至成语、歇后语词典也假“规范”之名贬低同类,误导读者,这是明显的商业炒作。“规范”二字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权威”的联想,这种心理暗示的效果从广告策划和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可行的,但从学术的角度看,则是一种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在给产品冠名时展开“级别”大战,一时间“霸”、“王”、 “超”、“特”、“至尊”等字眼频频杀进老百姓的视野,成为商家的最爱,但在百姓心目中已大打折扣。这种风气如果进入辞书出版界,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实上,让读者拥有过高的期望值并非明智之举,真到杀出“字霸”、 “词典王”、“汉字超级解霸”、“现代汉语特级规范词典”之类的辞书之时,恐怕其品质将难以和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匹配,其诚信度也必然江河日下,这却是学术界的悲哀。

  不可否认,有更多的辞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对读者和出版方来说都是件好事。竞争是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辞书繁荣的良性推动力。问题的关键是,由于辞书存在错误在所难免,再以“规范”冠名无异于作茧自缚。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一系列以“规范”命名的辞书出现的错误特别敏感的原因。翻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难发现令人质疑其“规范”的处理方式,如:不区分语素和词,笼统标注“词性”就难免破绽百出;拼写专名等有违“正词法”基本规则;附录内容的选择有失水准等等。这些都有可能给人们的语言生活,特别是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混乱。可以肯定的是,该词典不属于低劣辞书的范畴,它在努力诠释规范、执行规范,但不等于可以随意滥用“规范”之名。毕竟,“执行”与“品质”之间始终存在一定距离。我们注意到了出版单位面对指责的回应态度,言之凿凿,极力辩护,但难以服众。不错,辞书需要推陈出新,但要避免用“离奇”体现“特色”,或者说把“出新”当作“出错”的理由,甚至把前人犯过的错误当作自己同类型错误的挡箭牌。

  辞书是工具,是顾问,是求知者须臾不能离开的朋友,因此辞书的质量必须得到保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实施必要干预,科学引导;出版方应将效益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并举;学者应该提高学养、自省自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相信有政府引导、学者监督、市场检测、读者权衡,时间终究能证明一切!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锋)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04-06-15
空调多少瓦?当“通用”遭遇“规范”
高马
  辞书是典范性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解惑释疑的标准书。然而,就是这样严肃的编纂出版行为居然也是可以“耍耍滑头”的。譬如,有的喜好“傍名牌”,打着一些名牌辞书的旗号混迹于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仅各种仿冒“辞海”的销量就高达上百万套。现在还出现“更为高明”的新做法用来提高在读者心目中的信任度。在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有不少工具书冠以“规范字典”、“标准字典”等名称,在众多小字典中颇为醒目,让人很容易产生信任感,认为其紧扣教学要求,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参考之用。

  今年“两会”期间,去年新当选为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提交了一份名为《辞书应慎用“规范”名》的议案,更是将矛头直指刚刚上市不久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这份由12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呼吁中不仅指出这部“规范词典”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并认为以“规范”冠名是为了抢夺话语霸权,进行不正当竞争。此言一出,迅即引发学界争论,各方及众多专家学者对此事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专家表示支持江蓝生委员等的议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使用“规范”一词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规范”冠名会对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而另一些学者则表示,“规范”并没有什么错误,应该鼓励词典市场的竞争。

  在笔者的印象中,“辞书问题”进入两会议案似乎还是第一次,引起争议自然也不是一件坏事。笔者并非辞书专家,对此事不敢妄加评论,但不妨就“通用”和“规范”谈些看法。如同常生活中,电视机尺寸讲“英寸”,空调机功率讲“匹”,桶装水计量用“加仑”,餐厅的啤酒饮料论“扎”;用国际符号表示计量单位时,英文字母大小写随意,表示温度时写成或说成“摄氏多少度”;还有把分钟和秒钟分别写成“'”和“"”,等等。但这些通常的提法在计量专家眼里却是“错误”的,必须纠正为:电视机尺寸应该是厘米,空调功率应以瓦论,桶装水和啤酒、饮料的计量单位应该是升或者毫升,时间则应该用“min”和“s”来表示,等等。这就是“规范”在生活中的“通用”。这样看来,“习惯”具有顽强生命力,会在社会演变过程中顽强地表现自己,生生不息,并在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影响“规范”和“法律”。

  但“规范”也还得讲一讲的。大凡常人,谁都会有个头疼脑热,吃药也就在所难免。别看这拿药、喝水、吞咽的简单步骤,里面最大的学问和讲究就是避免重复用药。如果一种药品既有通用名(法定名),又有习惯用名(别名),还有五花八门的商品名,医生就会告诉你,认准药品通用名就可避免重复用药。

  话再说回来,《现代汉语词典》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约定俗成已经使一些词条的解释“非常完美”。那么,现在一下子冒出来一本不折不扣严格执行规范的“规范词典”,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生搬硬套”,会叫人查得不舒服。这就好比买空调时,营业员告诉你这是多少多少瓦的,你还能“听得懂”吗?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锋)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04-06-15
“规范词典”不规范 专家呼吁辞书慎用“规范”冠名
  本报讯 最近十年,我国辞书以“规范”二字冠名已成为时尚潮流,据业内人士估计多达数十种。不仅有所谓“规范字典”、“规范词典”,甚至于有“成语规范词典”、“歇后语规范词典”、“谚语规范词典”等令人啼笑皆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呼吁:规范词典慎用“规范”二字。

  江蓝生认为,首先,编写现代汉语字典、词典在字形、字音、标点、拼音等方面遵从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标准是对编者和出版社起码的要求,事实上,最近几年出版的各种现代汉语字典、词典大都能自觉遵从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如果,凡是遵从这些标准的字典、词典就可以叫做规范字典或词典,那么原则上任何字典、词典都可以以“规范”冠名。“规范字典”、“规范词典”的含义绝不仅仅表明该辞书是遵从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编写的,它还暗含着该字典、词典的释义、体例等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规范的。

  其次,国家对于文字的使用要求严格,推行规范文字,而对于词汇特别是口头语言中词汇的使用是比较宽松的。在我国已颁布的语言文字各种规范标准中,没有规定哪些是规范词,哪些不是规范词。因此,未经国家授权、未经权威机构审查而自行编写的词典擅自以“规范”自居,是非常不严肃的。歇后语、谚语的形式不固定,因方言、时代的不同而有多种变体,它所反映的是民间口语的丰富多彩,人为地给它规定一个所谓“正体”加以规范的做法是荒唐的。

  据业内专家调查,许多以“规范”冠名的辞书不仅在释义等内容上错误极多,而且也未能全面、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据对刚刚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外研社、语文出版社)的检查,发现这部词典不仅在标注词类上错误百出,而且连一些起码的规范标准也未能遵从。专家们建议中小学生使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这些比较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字典。(王宏伟、王军)

  来源:《新华日报》2004.3.20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04-06-15
北京图书大厦销售排行榜

  《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去年政府做的6方面主要工作,从9个方面阐述了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出版社
2004年最新修订版的宪法,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规定了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等。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中国方正出版社
此条例突出了制度建设在党内监督中的核心作用,明确规定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等10项监督制度。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中国方正出版社
此条例与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是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之一。

《没有任何借口》
机械工业出版社
“没有任何借口”是无数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价值观。本书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

《水煮三国》中信出版社
这部由成君忆创作的独特“三国”,借古讽今,既可做枕侧兵法,又可做茶后谈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词语在词典中的去留存亡,反映出汉语言在开放年代新陈代谢加快的生命节奏。

《北京交通旅游图2004(最新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一本最新版交通旅游图在手,会让您的出行便捷愉快。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中国商业出版社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本书告诉我们“放弃是明智者的选择,懂得放弃机会的胆识有时比选择机会更重要”。

《这种事,不必老板交代》中国商业出版社
每个员工都有潜能,该书要告诉你的就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必须具备的35种特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3月26日 第五版)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04-06-15
争鸣:辞书市场不能一枝独秀
网友:汪惠迪
  自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到2000年10月31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45年间,我国的部、委、局所发布的语文法规和国家标准,主要有《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1985年12月)、《简化字总表》(1986年10月新版)、《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1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3月)、《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1996年1月)。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这些法规和标准是编纂辞书时必须遵循落实的。

  《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12月出版至今,经过两次修订和一次增补,规范程度越来越高,被公认为同类辞书中的权威。而刚出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自开编之日起,即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语文法规和标准为使命,由于后出,因此,比《现代汉语词典》新,规范程度高于《现汉》。这是它的特色之一。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国家语委“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当代语文建设的一项大工程。从1992年开编到完稿,历时11个寒暑,先后参加过编写工作的专家将近100人,对原稿进行了九轮加工修改。

  此书甫面世,就有人说它“错误百出”。遗憾的是直至执笔时,笔者还没有看到列数其错误的文章。最使笔者惊讶的是,肖占平先生在人民网撰文批评说:“规范词典不让人姓‘肖’”。这还得了?查该词典附录“中国500常用姓氏”,“肖”排在第75位,注两个音,分别为xiao的去声和阴平(见附录第30页)。同页脚注还有关于“萧”和“肖”用法的说明。谁不让占平先生姓“肖”啦?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另一个特色是力图按词义发展的脉络排列义项,使读者可以从发展脉络中掌握词义,不会把多义词的义项看作一堆杂乱无章的资料。例如:擦?[动]摩擦……→?[动]贴着;挨近……→?[动]用手、布等揩拭……→?[动]涂抹……→?[动]把瓜果等在礤床上擦成细丝。→表示第一层直接引申义,如有第二层、第三层引申义,则用带双横线或三横线的箭头表示,词义之间的引申脉络非常清晰。这是它在编写体例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之处。这是《现汉》所不具备的。

  当年,《现代汉语词典》原定是要标注词性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这样做。后出的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用法词典》(1994)、《应用汉语词典》(2000)等都标注了词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标注了词性。但是,批评者说它在词性标注上“问题很多”。一部词典几万条词,有人撰文“仅举三个例子”,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这样的批评是不是显得苍白呢?何况汉语的词类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标注词性对谁来说,都还只是一种尝试。一部标注词性的词典,总不见得差到还不如不标的地步吧?

  还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以人们在语文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误写、误读和误解的情形为例,从另一个角度落实规范标准。例如“保姆”后面提示“不要写作‘保母’‘褓母’‘褓姆’”,因为《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把“保姆”定为推荐使用词形,淘汰了其余三个。又如对“像”和“象”专门作了辨析。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曹先擢先生在序言中说:“这些看来似乎平常的分析,其学术含量是不低的。”这也是《现汉》所不具备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规范”冠名,这不是出版前最后一分钟的决定,开编前立项时就定下了;6年前,编写组已经出了一本《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吕叔湘先生写了序。当时并没有人说“辞书应慎用‘规范’冠名”,如今来说“慎用”,倒也不迟,不过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人。《规范字典》的编者解释说:“我们从不认为书名中没有‘规范’二字的就都是不规范的词典,从不认为有‘规范’二字的就都是规范的词典。本词典书名中的‘规范’二字指的是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各项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即本词典旨在努力全面严格贯彻执行这些规范标准。这个含义在本词典的三份序言及前言中已经说明。”

  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一部优秀的词典,像《现代汉语词典》那样,经过不断地打磨,完全有可能成为出版者——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的一个品牌。语文辞书市场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让我们迎接辞书市场春天的来临吧!

来源:人民网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04-06-15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漏洞多
石岩
  近日笔者粗略地翻阅了一下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发现问题很多,尤其是在词性标注方面。例如:

  【农忙】 形 农事繁忙(时节)Δ~季节。

  【农闲】 名 农事较少的日子(一般指冬季)。

  “农闲”和“农忙”是意义相对,用法基本相同的两个词,不知道依据什么标准,把一个标注成形容词,而把另一个标注成名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封底上明确说明“按照词条的不同义项和语法功能标注词性”,所谓“语法功能”通俗的讲就是指词的用法,难道“农忙”和“农闲”在用法上真的有什么不同吗?

  【难于】 副 难以Δ~奏效。

  【易于】 动 容易(进行某种活动或出现某种情况)Δ~理解|水土~流失。

  “难”和“易”是一对反义词,同样“难于”和“易于”也是一对反义词,而且它们在用法上都是后接动词性成分,比如:“难于理解、易于理解,难于接受、易于接受,难于实行、易于实行”。怎么一个是副词,另一个却成了动词?这真让读者“难于理解”,甚至费解。

  【叔伯】 形 同祖父或同曾祖父的(兄弟姐妹)Δ~兄弟|~姐妹。

  【姑表】 名 兄妹或姐弟的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跟“姨表”相区别)Δ~亲戚|~姐弟。

  “叔伯、姑表”一般只用于亲属名词前边,“叔伯姐妹”就是兄弟的孩子之间的亲戚关系,“姑表姐妹”就是兄妹或姐弟的孩子之间的亲戚关系,怎么“叔伯姐妹”中的“叔伯”就是形容词,“姑表姐弟”中的“姑表”就是名词,这样标注词性缺乏通盘的考虑和相互照应,未免太随意了吧。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仅举三个例子,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质量实在令人担忧啊!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锋)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04-06-15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一个严重错误
纪良远
  近来,看到许多报纸以巨大篇幅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的报纸还称这是中国第一部“规范”词典,还有文章称其特色就是“规范”二字。这不由得使我对此书怀有敬意。但昨天查到“国际公制”一条时,却使我大感意外。再497页“国际公制”条中写道:“我国政府规定,以国际公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如此明显的错误出现在一部“规范”词典中,实在令人费解。

  大家都知道,我国国务院早在1984年2月27日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命令”中肯定了1959年确定米制(注:即“国际公制”)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以来取得的成绩。并指出,自1984年起“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在附录中全文收录了随此命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也在“国际公制”条中正确指出“中国国务院1959-1984年曾规定以国际公制为中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命令发布后,国家技术监督局迅速于1986年公布了据此制订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 3100~3102-86);并于1993年更新了这一标准(GB 3100~3102-93);各生产、科研、教育、新闻出版部门为此进行过大量宣传贯彻工作,如用GOOGLE网检查一下,“法定计量单位”一词的出现频率肯定是极高的。当然,我并不认为编者和出版社会有意抵制国务院的命令,但至少可以认为,这本词典不是在大量掌握新资料、新信息的情况下编制的,甚至连国务院20年前公布的命令也不了解。而出版部门似乎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稿把关工作。由于推出这本词典时突出强调了它的“规范”性,又用了大量溢美之辞,肯定会使广大读者对其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后果将会严重的很。特别是事关国家推行标准化的大事,这一错误必然会对国家主管部门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产生严重的干扰。作为一个负责的出版社理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由作者认真修订后再行出售。

来源:人民网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