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折天柱,绝地维。
《淮南子》:天柱折,地维绝。
《汉语大词典》:
【地維】1.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故亦指地的四角。《列子·汤问》:“其後共工氏與顓頊争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絶地維。”南朝宋鲍照《喜雨》诗:“族雲飛泉室,震風沈羽鄉;升雰浹地維,傾潤瀉天潢。”2.喻纪纲。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年當晉宋 ,運柜周隋 ,太山覆而崑崙倒,天柱傾而地維絶。”严复《救亡决论》:“若夫君臣之相治,刑禮之爲防,政俗之所成,文字之所教,吾儒所號爲治道人道,尊天柱而立地維者,皆譬諸夏葛冬裘,因時爲制。目爲不變,去道遠矣!”参见“地紀”。
【天柱】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共工與顓頊争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絶。”《神异经·中荒经》:“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2.比喻负重任者。田汉《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文丞相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爲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天柱山,州(平度州)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裴駰集解引应劭曰:“潛縣屬廬江,南嶽霍山也。”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大滌山)其右爲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爲第五十七福地。”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岐山亦曰天柱山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