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憤憤】1.心求通而未得貌。《论语·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何晏集解引汉郑玄注:“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爲説之。”2.指烦闷不舒貌。金王若虚《君事实辨下》:“宋孔熙先博學文史,兼通數術,有縱横才志。文帝時,爲散騎侍郎,不爲時知,憤憤不得志。”明归有光《与沈敬甫书》之五:“但千古哭聲,未嘗不同,何論前世有屈原、賈生耶?以發吾之憤憤而已。”3.气愤不平。《後汉书·齐武王縯传》:“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宋书·殷景仁传》:“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踰己,一旦居前,意甚憤憤。”明刘基《牡丹会诗序》: “有向隅而不獲與羣,則憤憤然見於色,形於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自甲申淪陷,以至今日,憤憤于腥羶賤種者何地蔑有?”朱自清《侮辱》:“可是——也说不出什么,只喃喃了两声,便愤愤然走了。”
【忿忿】愤怒不平貌。《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寃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以是忿忿,懷慙反側。”《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衆女子留之不住……十八姨忿忿向東而去。”茅盾《搬的喜剧》:“他拿出两毛钱来丢给那女仆,忿忿地说:‘随你去买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