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领土“唐努乌梁海”,面积170 500平方公里,人口305 510人(2002年)。1944年被并入苏联版图,称“图瓦自治共和国”,1948年又改为“图瓦自治州”,苏联解体后又改为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辞海》作“特瓦共和国”)。《大百科》特别强调“中国政府对此迄未承认”。
图瓦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有30万),部分分布在蒙古国(有20万)和中国新疆(有 2 000 多)。在中国,图瓦人被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按理,图瓦人讲的语言应叫“图瓦语”,但《大百科》却以“图佤语”为条头。既然“图瓦语”、“图佤语”两种写法都有,为何不首选“图瓦语”,从而使“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图瓦语”三个名称一脉相承呢?我们注意到,【图瓦人】条释文中有“图瓦语(又作图佤语)”,可见不一定非要写成“图佤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唐努乌梁海(Tangnu Urīyangqai)】中国清代乌梁海三部之一。唐努乌梁海是蒙古语 Tangnu Urīyangqai 的音译。在喀尔喀蒙古西北部,萨彦岭以南,唐努山之北,伊聂谢河(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以居住唐努山一带的乌梁海人而得名。地域东至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额赫河(今额金河)和赛因诺颜部讷穆讷山,南界扎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左旗及科布多所属杜尔伯特部牧地,西临科布多所属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北接俄罗斯。明代为西北兀良哈人所居,清代前期分属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乾隆中平定准部后,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统辖。设有五旗:库苏古尔乌梁海旗(库苏泊一带)、托锦乌梁海旗(大叶尼塞河上游)、萨拉吉克乌梁海旗(小叶尼塞河上游)、唐努乌梁海旗(在唐努山阴)和克穆齐克乌梁海旗(赫姆奇克河流域),共辖四十六佐领。每旗设总管一人。由定边左副将军奏补。1864年俄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西北十佐领。1911年中部二十七佐领为俄国强占,东部九佐领为当时宣布“独立”的喀尔喀封建领主占领。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一度由中国政府收复,并派专员驻扎其地。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东部九佐领之地今属蒙古国库苏古勒省。1924年中部为俄国强占的二十七佐领之地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被并入苏联版图,称“图瓦自治共和国”,1948年又改为“图瓦自治州”,苏联解体后又改为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中国政府对此迄未承认。
【图瓦人(Tuvinians)】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的居民。自称特瓦人,中国史书称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俄国旧称索约特人、唐努图瓦人等。约20万人(2001)。主要分布在图瓦共和国。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图瓦语(又作图佤语),分中、西、东南和托真4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30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后改用斯拉夫字母。信喇嘛教和萨满教,少数信东正教。草原图瓦人系由一些古老的突厥部落与其他当地土著居民长期结合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后来进入该地区的蒙古人的成分。东北森林地区的托真人是图瓦人的一支,由突厥部落与克特人等结合而成。过去,草原地区的图瓦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饲养绵羊、牛和马;西部和东南山区的图瓦人畜养骆驼和牦牛;托真人从事养鹿业和狩猎。在生活和文化方面深受蒙古人的影响,住圆木垒成的壁桁式平房,牧民多住毡包和简陋帐篷,穿蒙古式长袍。现多已定居,经营农牧业等多种经济。另有部分图瓦人分布在蒙古国。
【图佤语(Tuva language)】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东匈语支。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布尔津、哈巴河、阿勒泰和富蕴。使用人口 2 000 多。图佤语共有26个元音,分短元音、长元音和紧喉短元音3组,9个元音各分长短,另有8个紧喉短元音。紧喉短元音只出现在词首或多音节词的第一个音节中,且渐趋消失。元音的舌位和谐十分严整,唇状和谐已较松弛,以舌位和谐为基础。有19个辅音。重音一般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加附加成分后,重音后移,落在附加成分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名词、代词和数词各有6个格。名词、代词都有人称及数的变化。动词有态、式、时、体、人称和数的语法范畴。句子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之前。时间或地点状语也可以离开中心词位于句子的开头。词汇中保留古代突厥语词较多,还有较多的蒙古语和哈萨克语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