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芼羹】用菜和肉做成的羹。芼,通“毛”。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食膾魚蓴羹:芼羹之菜,蓴爲第一。”宋王安石《次韵约之谢惠诗》:“聞説芼羹臛,芬香出鄰壁。”清钱谦益《先太淑人述》:“饘酏芼羹,手自調糝,遣侍婢視其食否以告。
芼1[mào ㄇㄠˋ]
[《廣韻》莫報切,去号,明。]
[《廣韻》莫袍切,平豪,明。]
1.择取。《诗·周南·关雎》:“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毛传:“芼,擇也。”2.杂;拌和。南朝梁刘孝标《送橘启》:“可以熏神,可以芼鮮,可以漬蜜。”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三七:“芼以蘇州小橄欖,可敵北方冬菘醃。”参见“芼羹”。3.通“毛”。草。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婦設兩敦黍稷于俎南,西上;及兩鉶芼設于豆南,南陳。”郑玄注:“芼,菜也。”晋潘岳《西征赋》:“菜蔬芼實,水物惟錯。”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野蔬盈傾筐,頗雜池沼芼。”
台湾《国语辞典》:
【芼羹】mào gēng 用菜、肉為材料而做成的羹。《禮記·內則》:「饘酏酒醴,芼羹菽麥。」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芼 mào 〈书〉拔取(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