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辞典》:
【飛蛾赴火】fēi é fù huǒ 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梁書·卷四〇·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也作「飛蛾撲火」、「飛蛾赴燭」、「飛蛾赴焰」、「飛蛾投火」、「飛蛾投焰」、「燈蛾撲火」。
【飛蛾撲火】fēi é pū huǒ 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尋他不著,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也作「飛蛾赴火」。
【飛蛾赴燭】fēi é fù zhú 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宋·黃庭堅〈演雅〉詩:「蛣蜣轉丸賤蘇合,飛蛾赴燭甘死禍。」也作「飛蛾赴火」。
【飛蛾赴焰】fēi é fù yàn 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舊唐書·卷一九·僖宗本紀》:「既知四隅斷絕,百計奔衝,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焰。」也作「飛蛾赴火」。
【飛蛾投火】fēi é tóu huǒ 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我已曾著人拏住楊景焦贊兩個,正是飛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裡。」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九齣》:「下官約董吳二兄同奏權奸,正是累卵擊石,犯之必碎,飛蛾投火,觸之必焦。」也作「飛蛾赴火」。
【飛蛾投焰】fēi é tóu yàn 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明·汪廷訥《獅吼記·第四齣》:「只因迷宿本,似飛蛾投焰,自取焚身。」也作「飛蛾赴火」。
【燈蛾撲火】dēng é pū huǒ 比喻自取其禍。《水滸傳·第二七回》:「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也作「飛蛾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