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調和】1.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後汉书·独行传·陆续》:“續曰:‘因食餉羹,識母所自調和,故知來耳。’”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不假調和,野蔬何以有味。”2.搅拌均匀。《齐民要术·种麻子》引《氾胜之书》:“種麻,預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宋梅尧臣《蜜》诗:“調和露與英,凝甘滑於髓。”《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此茆味異,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長生……宜調和美酒飲之。”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调和诸种颜料,只显一种带灰的黑。”3.调味用的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有兩個在官人問道:‘長老那裏去?’行者道:‘買調和。’那人道:‘……那鄭家雜貨店,憑你買多少油、鹽、醬、醋、薑、椒。’”韩文洲《四年不改》:“怎么搞的?什么调和也没有!我走了几家没有吃到点醋。”4.协调、和谐;使和谐。《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是故大國不耆攻之。”汉贾谊《新书·六术》:“是故五聲宫、商、角、徵、羽,唱和相應而調和。”唐元稹《桐花》诗:“爾生不得所,我願裁爲琴。安置君王側,調和元首音。”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周仆竭力使自己的情绪与屋里的气氛相调和。”5.折中,中和。《荀子·修身》:“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强,則柔之以調和。”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梁任公又謂《四十二章》頗含大乘教理,其僞作者深通老莊之學,懷抱調和釋、道思想。”6.调解,消弭争端。宋苏轼《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見吕公著、安燾、吕大防、范純仁,皆言差役不便,但爲已行之,今不欲輕變,兼恐臺諫分争,卒難調和。”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烏武壯、向忠武二公亦皆名將,積有齟齬,江忠烈在烏幕,調和之苦,甚於恭勤。”吴泰昌《阿英忆左联》:“来人是为调和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的关系。”7.调理使和顺。唐刘禹锡《代裴相公让官表》之三:“雖有藥石,安能調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待學生先以煎藥治其虚熱,調和臟腑,即進飲食。”8.指和顺。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一中年婦人,按脈調和,乃云無病可醫。”
【調合】1.协调和谐。汉王充《论衡·定贤》:“以事君調合寡過爲賢乎?夫順阿之臣,佞幸之徒是也。”2.指使协调和谐。唐王勃《山亭思友人序》:“文章可以經緯天地,器局可以畜洩江河,七星可以氣衝,八風可以調合。”清袁于令《西楼记·巫绐》:“今宵調合洞房春,鴛鴦被底雙眠穩。”3.从中斡旋,使之成就。唐张鷟《游仙窟》:“十娘曰:‘五嫂如許大人,專擬調合此事。’”4.调剂配合。元沈禧《一枝花·咏白牡丹》套曲:“我則道紫麝臍調合就天香,白鳳翎鋪排着國色。”萧乾《雁荡行》四:“它们那奇秀的姿态,恰好调合了四周嶮巇逼人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