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憤懣】1.亦作“憤滿”、“憤悶”。抑郁烦闷。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爲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後汉书·蔡邕传》:“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南朝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憤悶胸須豁,交加臂莫攘。”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君﹞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而時發其憤悶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絶。”温传昭《晴转多云,有雷雨》:“笑和尚心头甜蜜蜜的,往天积在心里的愤懑全部烟消云散了。”2.愤慨,气愤。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爲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姚江生擒漢奸頭目二十餘口,悉縱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憤懣。”柯云路《三千万》:“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样的文章,却使丁猛愈来愈愤懑。”
【憤滿】1.充盈于内而发于外。汉刘向《说苑·善说》:“夫談説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强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别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寳之,珍之。”《後汉书·苏竟传》:“仲尼棲棲,墨子遑遑,憂人之甚也。屠羊救楚,非要爵禄;茅焦干秦,豈求報利?盡忠博愛之誠,憤滿不能已耳。”2.见“憤懣”。
【憤悶】见“憤懣”。
【忿懣】气愤。清洪昇《长生殿·疑谶》:“心中一時忿懣,不覺酒湧上來。”《宦海》第十六回:“一面説着,還覺得氣湧如山,十分忿懣。”刘富道《南湖月》四:“他忿懑地想:‘街办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