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01阅读
  • 0回复

《也谈汉语语法存在的一些缺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湘楚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4-10-13

《也谈汉语语法存在的一些缺点》


本文写于1992年,发表在1992年3月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35期上。该文内容提要:
1、认为汉字文章不留詞间空格,不利于快速阅读;
2、提到汉语无宾格容易引起的歧义;
3、汉语“的字詞语”容易引起歧义的一些例句和原因分析。


《也谈汉语语法存在的一些缺点》

吕观雄

看了《语文建设通讯》第29期孔宪中先生的《语法与文句的格局》及30期《从人工智能看汉语汉字的缺点》,很有启发。这之前,孔先生还先后在本刊发表过《意音文字及其他》、《汉字改革的两条基本路线》和《综合文字》。这些文章都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汉语还存在语法上的缺点,文字改革不能只就语音情况而改革,还应带动语构(包括语法)上的改革。这是极富远见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汉语汉字被人说得一无是处,似乎不拉丁化中国就要灭亡。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公正地评价汉字,肯定汉语汉字的优点,认为汉字改革不能走拉丁化的道路,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如果强调得过分,认为汉语汉字没有缺点,不需要改革了,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孔宪中先生这时站出来,从更新更高的角度来指出汉语汉字存在的缺点,希望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汉字改革问题。对此我深有同感。
汉语汉字存在许多基本的优点,不这样它就不会生存几千年,直到今天仍为十亿人所使用。但汉语汉字也是发展的,从甲骨文到现在使用的汉字,从文章的无标点符号到现在的有标点符号,从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文,都可以看到汉语汉字发展的轨迹。文字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发展就变会被淘汰。汉语汉字今后也还会发展的,这是因为汉语汉字还存在不少缺点,不改革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下面我也谈谈汉语汉字存在的一些缺点,进而提出一些汉字改革的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缺点一:汉字文章词与词之间不留空格,使阅读速度降低,并容易引起歧义。

汉字最早产生时,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因此不存在分词连写问题。随着汉语汉字的发展,现在多字词已占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科技新词,大多是多音节词,如“多不饱和脂肪酸”、“电子计算机”、“磷酸脂酶”等。阅读实践表明,人在阅读时,输入的信息应该是以词或词组为最小单位来进行处理的。例如“爱因斯坦是个杰出的科学家”这句话,假如我们阅读时是看到一个字,头脑便处理一个字的话,那么看到第一个字“爱”字时,头脑便会反映出“爱情”、“恩爱”之类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阅读经验的人在阅读时往往都是几个字几个字的跳读,把单字组成词或词组来理解。由于汉字文章不分词连写,这种跳读往往要往复几次,才能理解,大大影响阅读速度。如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名叫《当代中医药名人录》的书,初一看,竟把“中医药名”划为词组,读不通后,才知道是“中医药”方面的“名人录”,又如,“本书由黄修已教授供稿,知识系统、准确、适于自学”这个句子我初看时也把“知识系统”划为一个词组,读不通后才明白原来“知识”是主语,“系统、准确”是谓语。又如86年12月15日《市场报》上有个报道,题为“捞刀河刀剪今胜昔”,初看时以为是“捞刀、河刀、剪 今胜昔”。但总觉得“捞刀”、“河刀”、不像词,看了文章的内容后才明白“捞刀河”是个地名,这地方的刀剪今胜昔。
这种来回跳读和根据前后文来边阅读边分词的方法,是很费时间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阅读时临时分词和分析能力与个人的阅历和知识经验、语法知识有很大关系,因此一般成年人阅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说、报章并不存在多大障碍,而阅读政治、法律及科技文章就有一定的困难。如这个句子:

“由于饱和脂肪酸可以使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粘附性;所以要选择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而含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较少的食品。”

这句话我费了很大劲才把“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个词分出来。假如汉字分词连写,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就会少得多,阅读速度相信也会快得多。

任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一篇名为《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文章中有一段论述很能说明问题,现摘录如下:

“第二是眼球活动方式问题。一般人以为阅读或看什么东西时,视线是像探照灯那样扫过去的;其实不然,大部份时间是断续、跳动式的。研究阅读,有一种特别的照相机,可以把眼球活动情况拍摄下来。英文句子上的曲线就显示阅读停顿,眼球活动从一点跳到另一点,时间可以量度到。所谓跳,方向是固定的,就像射出枪膛的子弹,不会转方向。跳多大步和停顿多久,决定了阅读速度的快慢。快的一次停少于1/5秒。碰到不明白的地方还会回过头来。关于中国人阅读,有一个发现,那便是停顿比外国人密,据研究,前者为后者的两倍。中文是方块字,占位置较少。同样的信息,英文的拼写比汉字所占的位置给为1.3-1.4比1。你可以试试把《明报》的中英文社论比较一下,英文确实较长。可是停顿两倍多,毕竟难于解释。”(注1)

为什么中国人阅读中文停顿密度高呢?李永贤先生认为是“中国人自幼养成逐字思索及发音的习惯,故跳动不快。”“中文是方块字,词与词间无空位,遂使停顿时间增长。假如在印刷上标词——词与词间留空位——和教学上多作检词训练,对提高阅读速度相信有帮助“(注2)
汉字不分词连写的缺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安子介先生就指出:“现在中文句子的缺点是:单字与词组之间,词组与词组之间,或与另一单字之间,完全没有‘词间空白’,读者要凭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划出‘词’来。”(注3) 可以认为,汉字分词连写问题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许是今后文字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缺点二:汉语无宾格引起的歧义。

汉语无性数格的烦琐变化,确有其简洁方便的优点。但事物总有两个方面,优点之中往往隐藏着缺点,缺点之一是会产生歧义。请看下列例句:
例A1:A不给B照相。
这句子有两个相反的意思:
1、A不让B给自己照相。
2、A不给B这个人照相。

例A2:以体力、速度见长的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伤病缠身,他的长处就会变成短处,其运动生涯也较短,而对手也容易对付。(注4)
“对手也容易对付”这句话有两个相反的意思:
1、我方容易被对手对付。
2、对手容易被我方对付。

例A3:阿Q在未庄是修庵的尼姑,任谁都可以欺负的。(注5)
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
1、 阿Q是一个谁都可以欺负的尼姑。
2、 修庵的尼姑们都可以欺负阿Q。

例A4:稻谷没淋着大雨。(注6)
汉语的正常语序一般为主、动、宾,例A4按正常语序应为:“大雨没淋着稻谷”。可按例A4写我们一样能理解,是稻谷没被大雨淋着,而不是相反,为什么?我想最主要一点是因为常识使我们知道稻谷是不会去淋着大雨,而只会被大雨淋着。靠常识和知识经验才能理解的语法应该说不是很完善的语法。又如:

例A5: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我们先不管,但他实行“书同文”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注7)
这句话如果让一个不懂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看,也许会看成是“秦始皇来评价我们”呢。而原来的意思是我们评价秦始皇。

缺点三:汉字的“的”字兼职太多,存在阅读和理解上的问题。

由商务印书馆1990年重排的《新华字典》对“的”字的释义有以下几条:
的,de
1、(1)在词或语后表明形容词性: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英勇无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同“地”。
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买菜的。吃的。穿的。
3、 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有时也写作“底”:我的书。社会的性质。
4、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跟“是”相应:他是刚从北京来的,di4(箭靶的中心):中的。有的放矢。[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境地: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di2真实,实在:的当。的确如此。

我认为,“的”至少还有以下几种语法功能:
(1) 表示假设的语气,常和话“话”连写成“的话”。例如:有时间的话,我一定来。
(2) 在某种场合代替“得”。例:“`````先使小喽罗或在东,或在西,引诱的秦明人困马乏,策立不定。”(水浒传)。又例:“周恩来来李说:你来的正好,毛主席正急于了解朝鲜战场的情况”。(注8)
( 3) 引出从句结构,在句子中可作以下成份:

1、 定语从句(或表语从句)
例B1:国务院 11月 10日发出关于打破地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 通知。
例B2:把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对立起来的 观点是不对的。(注9)
例B3:请认准空军石家庄医院仪器厂的 “华宝”牌电子鼻炎治疗仪。(注10)

2、 主语从句
例C1: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似乎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注11)
例C2:我的决不邀请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注12)

3、 状语从句
例D1:还要抓好科技兴农,抓好农副产品收购,以及夺取明年农业丰收的 一切准备工作等。(注13)
例D2:在民族问题上既要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又要反对民族分裂,努力建立一种相互谅解、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帮助的新型的团结合作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注14)

4、 还有一些“的”字从句在句中的作用不明:
例E1:这种产品开发上的“时间差“、慢半拍”,恰恰是陷自行车王国于竞争的被动之地的 重要原因。(注15)
例E2:他指出,广西各族人民和干部队伍的亲密,是维护稳定的琡书面、搞好经济建设的 可靠保证。(注16)

“的字语句”或“的字词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上所举的有关“的”字的例子,我们不妨称之为汉语特有的“的字语句”或“的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讨论“的字语句”存在的一些问题。

(甲)语法关系错综复杂。请看以下三个例句:

例F1:平素不认识的可怜的朋友,或是写信来,或是亲自上我这里来的,很多很多,我因为想报答两位也是我素不认识而对于我却有十二分的同情过的朋友的厚恩起见,总尽我的力量帮助他们。(注17)

例F2:安全专家把如此高的幸存率一致归功于汉纳斯基在最后几秒内所发挥的临危不惧的无比高超的娴熟的飞行技巧。

例F3:由某种物质组成的单位质量的物体的热容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一个句子里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的”字詞语时,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并不总是如例F1那样由前一个“的字詞语”修饰、限定紧靠其后的一个詞语的,有时是几个“的字詞语”共同修饰、限定最后一个詞语,如例F2;有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字詞语”共同修饰一个詞语组成一个完整的“的字詞语”后再修饰后一个詞语,如例F3。
“的字詞语”的这种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在语法上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我们在阅读时,往往要凭知识经验和一些语法知识才能把它们之间的修饰关系弄明白。如例F3,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我们才知道“由某种物质组成的”决不能修饰“单位质量”或“热容量”,而只能是修饰“物体”,如此才能看懂这个句子。
这种凭知识经验才能弄明白的语法,是一种不完善的语法。以下几个例子一般人可能不易读懂,更不用说划分出语法关系了。

例G1:首数的性质:
I、 正整数或者正的带小数的对数的首数是等于真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减去1的一个整数,即首数是一个正数或零;
II、正的纯小数的对数首数是一个负数,它的绝对值等于真数里第一个有效数字前面的零的个数(包括整数个位的一个零)。(注18)

例G2: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他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注19)
例G3:PAL制色度信号的频谱中的已调色差信号FU与FV的主谱线不是佔据相同的位置,而是刚好错开半个行频,即它们的间距为1/2FH。(注20)

说实话,至今我还搞不清楚例G1的语法关系。
例G2如按定理字面理解,可得两个不同公式。设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则:
公式1  a2=b2+c2-2bc cosA
公式2  a2=2(b2+c2-bc cosA)
(注:因为在电脑上无法打出平方,以上公式中在字母后的2均表示为平方)
公式1是对的,公式2是错的,但按字面解,公式2亦没错。问题的关键出在汉语的“的字词语”有歧义性。以下几个例句都有歧义性:

例H1: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它不得。(注21)
“无限的”可能是修饰“精神三角形”,也可能是修饰“斜面”。

例H2:拍摄这种人在高空徒走飞行的镜头,虽非我国首创,但在国外也并不多见。(注22)
“这种”可能是限定“镜头”,也可能是限定“人”。

例H3:关于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
可以理解为:关于批判 继承问题的讨论。
也可以理解为:关于批判继承问题的 讨论。

(乙)“的字詞语”的另两个缺点是:主语不突出

由于主语前面往往受到一大串的“的字詞语”限定,主语被放在句中不突出的位置,不利于人在速阅时捕捉中心詞而影响阅读速度。请看下面例子,带横线的是主语。

例I1:PAL制逐行倒相克服色调畸变的 原理 可用彩色矢量图2-49来说明。

(丙)谓语动词和宾语中心詞之间,数量詞和被修饰的中心詞之间的距离相隔太远,也会影响快速阅读。

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英文用来修饰或限定主语和中心詞的手法非常丰富,因为它有’s, of, who, whom, that, which, to be等表示詞与词之间或句与句之间关系的詞或词组。汉语则缺乏这些关连词,因而往往是修饰或限定詞词组一长串排在主语或谓语中心詞前面。由于表达方式有限,人们要用汉语来表达一句概念准确的定义、法律条文或学术思想确不容易,而这种句子让人读起来也很难速读。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如果说在传统小学有深厚积累的音韵学上有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因材料的明智和方法的‘西化’而使汉语音韵研究别开生面,那么在此之前晚清人士马建忠在用西方眼光看来几乎是毫无建树的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移植来印欧语言的整座‘葛朗玛’大厦,则是语言学文化断层的第一座丰碑,从此奠定了整个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格局。”(注23)

幸好“高本汉”、“马建忠”我们都熟悉,因此看这个句子还不算费劲,假如让一般人看我想不会这么容易,更不用说划出语法关系了。这种层层叠套的句子在哲学、法律、政治经济等著作中都不少见。

本文例举了汉语语法上的一些缺点,并非是说汉语语法一无是处,事实上汉语语法无性、数、格的变化,简洁而明确,在许多方面是西方拼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但确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希望大家在进行文字改革研究的同时,也进行语法的改革。这不是数典忘祖,“的字语句”的不少句法可能是翻译者在翻译外文时,融合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造就了这种不中不洋的格式,毛病不少。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引进英文的关连詞或自创关连詞来得方便和科学化。
要保留一种语言文字的最好办法是改革之,完善之。试设想如果中国现在还在用甲骨文,语法上还用文言,或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能行吗?


注:(1)、(2)李永贤:《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载《语文杂志》12期第36页,香港中国语文学会1984年7月出版。
(3)安子介:《劈文切字集》,第224页,瑞福有限公司出版,1987年香港。
(4) 摘自《文摘报》1990年10月18日
(5) 摘自黄修已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第55页。
(6) 摘自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收稻谷》。
(7) 摘自《语文建设》1990年第5期第4页。
(8) 摘自《报刊文摘》1990年12月4日。
(9) 摘自《广西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
(10) 摘自《广西日报》1990年11月有17日。
(11) 摘自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12) 摘自鲁讯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讯全集第4卷第479页,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
(13) 摘自《广西日报》1990年12月3日第三版。
(14) 同(10)。
(15) 摘自《报刊文摘》1990年11月20日第二版。
(16) 摘自《广西日报》1990年11月30日第一版。
(17) 摘自郁达夫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信》。
(18) 摘自黄福道的《数学》第10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 摘自初中数学课本《代数》第四册,6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摘自《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第50页,电子工业出版社。
(21) 摘自鲁讯的《生命的路》。
(22) 摘自《文摘报》1990年11月25日。
(23) 摘自申小龙的《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第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