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73阅读
  • 2回复

“领衔主演”是否有语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istorysky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18-02-06
郝铭鉴:可以有几个人“领衔”?

在电视剧的演职员字幕表中,常常会有“领衔主演”这一项,少则两三人,多则五六人,但这样用“领衔”是错的。“领衔主演”这样的提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几个人领衔。

详见:https://m.ximalaya.com/99587591/sound/68469709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9-02-02
“领衔主演”真的错了吗?

王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一)

  20171219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十大差错都跟2017年度各类文化、时政事件和日常生活有关,其中一处语文差错为“影视演职员表误用‘领衔主演’”。
  《咬文嚼字》指出:影视剧演职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一项,一般都是多人并列。这是不合‘领衔’一词的本义的。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来也指在艺术表演者的名单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员。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上述论断与《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基本一致。《汉语大词典》对“领衔”的解释是:“在共同签署的文件上或联合演出的名单上署名在最前面。”
  《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指出了“领衔”的词义泛化现象:“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上署名在最前面,泛指排名在第一位。”
  然而,“领衔”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完全遵循词典释义的规定,常有“领衔”主体突破“一”的数量范围的情况。以下是摘自报纸的两个例子,“领衔”主体的数量都大于一:
  1.昨晚国足锋线由肖智、黄紫昌和武磊领衔冲锋。(《信息时报》2018630日)
  2.四大名家领衔“国际钢琴系列”。(《北京青年报》2018123日)
  有时候,“领衔”主体的数量是大于一的约数,比如下例中的“几千位”:
  几千位各学科领衔的科学家来到这里,在古城西安营造了一种浓浓的科技氛围。(《人民日报》2000919日)
  有时候,“领衔”的主体是类指概念或复数,其数量也大于一。例如:
  1.《本草纲目》首次全面修订 湖北专家领衔专家组(《楚天都市报》201453日)
  2.麻省理工学院贫困研究室的经济学家们领衔推动了一种随机化控制试验。(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领衔”主体的数量突破了词典释义的范围,并不限于单一个体。

(二)

  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领衔”一词最初见于近代的《西学东渐记》《国闻备乘》和《清史稿》。《西学东渐记》为清末容闳用英文撰写,1909年于美国纽约出版,原名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中文译本由惮铁樵和徐凤石合译,译名为《西学东渐记——容纯甫先生自叙》,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国闻备乘》由清末大臣胡思敬所著,记录了他在北京从政十年的见闻。《清史稿》由清末大臣赵尔巽于民国初年主持编修。
  “领衔”在上述三书中仅出现4次,其主体数量皆为“一”。例如:
  1. 两日后,奏折拜发,文正(曾国藩)领衔,余三人皆署名。(《西学东渐记》第十七章)
  2. 北党复推满大学士领衔,请仍照礼臣前议,其事遂寝。(《国闻备乘》卷三)
  3. 以日使葛络幹领衔,政府准驳有差。(《清史稿·志一百三十四》)
  “领衔”产生之初确实严格遵循“署名第一”的规定,但是由于用频过低、根基不稳,这种数量限定没有形成严格的规定,人们对其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因此,到了民国时期便出现了一些突破数量限定的情况。例如:
  1. 毫都群臣除鲧之外个个列名,而以獾兜、孔壬两个人领衔,仔细一看,原来是劝进表。(《上古秘史》)
  2. 各省督抚由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领衔,合词恭请两宫回銮。(《西太后艳史演义》)
  由此可见,“领衔”容许多个体的情况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近代就已有用例。

(三)

  语言研究要重视语言事实的发掘。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自序》中说:
  “我开始觉得空谈无补于实际,语法的规律必须从客观的语言归纳出来的,而且随时随地的观察还不够,必须以一定范围的资料为分析的根据,再随时随地地加以补充,然后能观其全。”
  吕叔湘先生也把自己的治学原则总结为“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
  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事实,邢福义先生在《汉语事实在论证中的有效描述》(《语文研究》2014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语言事实判定的“从众观”:“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有才智,脑子中存放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认识难免带有偏颇性,只有根据论题的要求,通过事实的发掘,把大家的认识归总起来,把今古大众的用例聚拢起来,才有可能有效地反映规律。从这一点上说,汉语事实的客观性也好,汉语事实的历时性也好,都是汉语事实的从众观。能否‘从众’,决定文章的结论是否偏颇。”
  后来,邢先生又在《语言战略研究》创刊号的卷首语中再次强调了“从众观”:“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包括语法学者,不管学问多么渊博,知识面多么宽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局限性的管束。因此,在断定有没有、对不对之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从众观。不是‘唯己’,而是‘从众’,多考虑除了自己之外,别人会怎么说。这样,会有利于提高论断的精确度。”
  就“领衔”一词来看,大众的语用需要促使其主体的数量突破了最初的单一个体的限制,在多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多个体用法,因此我们不能以词典释义的“成规”来否定新兴的语言现象。
  其实,网络词典“百度百科”已经注意到“领衔”用法的变化,指出该词“通常意指最主要的负责者,但并不代表唯一性”。本文开头便指出,与《汉语大词典》相比,《现代汉语词典》观察到了“领衔”的词义泛化,并做了相应的说明。
  考虑到“领衔”含义变化的既成事实,我们觉得,《现代汉语词典》有必要对“领衔”的释义进行修订,根据大众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可将“泛指排名为第一位”修改为“泛指排名在前列”。这样解释,显得更准确,更能反映语用事实。

见:https://mp.weixin.qq.com/s/HMUmWVUL_R1FhYXk2maVHw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23-02-06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中,能检索到大量的“领衔主演”,如“维斯特里”“弗拉特利”“王玉兰”条。

见:https://www.zgbk.com/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