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朝不保暮】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晋袁宏《後汉纪·质帝纪》:“二千石長吏遇民如虜,或賣用田宅,或絶命捶楚,大小無聊,朝不保暮。”《朱子语类》卷一三一:“近死兩年,朝不保暮,日日起獄,凶焰張大可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還有那一等人,假如當此天道,爲將邊庭,身披重鎧,手執戈矛,日夜不能安息,又且死生朝不保暮。”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彼恃多數之後援以執政者,時時皆有朝不保暮之心,人人皆懷五日京兆之想,其復何國利民福之能務也!”亦作“朝不保夕”。《南史·齐巴陵王昭胄传》:“自建武以來,高武王侯,居常震怖,朝不保夕。”《旧唐书·崔胤传》:“胤所悦者闒茸下輩,所惡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懼,朝不保夕。”《玉娇梨》第五回:“叔今年六十有三,景入桑榆,朝不保夕,而下無子息。”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解放前,这里住的是拉车的、修鞋的、拣破烂的贫苦人民,生活都是朝不保夕的。”
【朝不保夕】见“朝不保暮”。
【朝不謀夕】谓早晨不能预为晚上打算。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左传·昭公元年》:“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杨伯峻注:“言早尚不能爲夕計謀,何能念及長遠庇民。”宋苏轼《秦始皇帝论》:“昔者生民之初……與禽獸争一日之命,惴惴焉朝不謀夕,憂死之不給,是故巧詐不生,而民無知。”明刘基《千里马》:“今旱極矣,人如坐爐炭,朝不謀夕,其暇計後憂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這麽一把年紀,死期也要到快了,纔鬧出個朝不謀夕的景况來;不餓死就好了,還望翻身麽!”亦作“朝不慮夕”。晋李密《陈情事表》:“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朝不慮夕】见“朝不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