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剗馬】无鞍辔之马。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俺元帥今年時運顯,施逞會剗馬單鞭。”《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他便帶了一羣家丁聚在箭道大空地裏,拉了一匹剗馬,看個人拉着,都教那些小厮騙馬作耍。”
【鏟馬】没有鞍辔的马。鏟,通“剗”。《西游记》第十五回:“三藏無奈,只得依言,跨了鏟馬。”
【剗襪】亦作“剗韤”。只穿着袜子着地。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門外猧兒吠,知是蕭郎至。剗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南唐李煜《菩萨蛮》词:“剗襪步香苔,手提金縷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公在鎮,每宴客,命聽分行剗襪,步於莎上,傳唱《踏莎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书〈旧唐书·舆服志〉後》:“剗韤是大腳不履,僅有韤耳。剗,如騎剗馬之剗。”
剗1[chǎn ㄔㄢˇ]
[《廣韻》初限切,上産,初。]
“刬1”的繁体字。“戔3”的被通假字。1.同“鏟”。削除。《周礼·秋官·薙氏》:“冬日至而耟之。”汉郑玄注:“耟之,以耟測凍土剗之。”《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八年》:“蜀土疏惡,以甓甃之,環城十里内取土。皆剗丘垤平之,無得爲坎埳以害耕種。”元邓学可《端正好·乐道》套曲:“剗荆棘鑿做沼池,去蓬蒿廣栽榆柳。”2.同“鏟”。农具名。铲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纂文》曰:‘養苗之道,鉏不如耨,耨不如剗。’剗柄長三赤(尺),刃廣二寸,以剗地除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穀》:“區間草,以利剗剗之,若以鋤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一:“(剗),其刃如鋤而闊,上有深袴,插於犂底所置鑱處,其犂輕小,用一牛或人輓行。北方幽冀等處遇有下地,經冬水涸,至春首浮凍稍甦,乃用此器,剗土而耕……斯因地制器,剗土除草,故名剗,兼體而言也。”3.灭除;废除。《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大怒曰:‘剗而類,破吾家,苟可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爲之。’”姚宏注:“剗,滅也。”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宋剗五代舊習,詩有白體、崑體、晚唐體。”4.只;光着。唐李廓《长安少年行》之一:“剗戴揚州帽,重薰異國香。”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我坐下剗騎着追風馬,腕上只彪着打將鞭。”明张煌言《黄湓谣》之一:“妾家生小住黄湓,亂挽烏雲剗着褌。”见“剗馬”、“剗襪”。5.却;反而。宋卓田《眼儿媚·题苏小楼》词:“丈夫隻手把吴鉤,能斷萬人頭。因何鐵石,打肝鑿膽,剗爲花柔。”6.无端;平白。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貧道啊!本居林下絶名利,自不合剗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7.同“棧”。《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剗道近山。”张守节正义:“按:行谷有棧道也。”
剗2[chàn ㄔㄢˋ]
“刬2”的繁体字。见“一剗”。
鏟1[chǎn ㄔㄢˇ]
[《廣韻》初限切,上産,初。]
[《廣韻》初鴈切,去諫,初。]
“铲1”的繁体字。1.铲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引《纂文》:“養苗之道,鋤不如耨,耨不如鏟。鏟柄長二尺,刃廣二寸,以剗地除草。”《後汉书·文苑传上·杜笃》:“鐇钁株林”唐李贤注:“《埤蒼》:‘鐇,鏟也。’謂以鏟钁去林木之株孽也。”元王祯《农书》卷十三:“今鏟與古制不同,柄長數尺,首廣四寸許,兩手持之,但用前進攛之,剗去壠草,就覆其根,特號敏捷。”老舍《骆驼祥子》十七:“两个孩子急了,一个拿起煤铲,一个抄起擀面杖,和爸爸拼了命。”2.古代形状似铲的兵器。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鏟,長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後刺。”清王晫《兵仗记》:“用之人若欲進步則鑿,縮步則割,莫如天蓬鏟,形類半月,四向皆利刃,柄長八九尺,下用鐵鑽。”3.削平;擦破。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棺)釘細要,削除鏟靡,不見際會。”《文选·木华〈海赋〉》:“于是乎禹也乃鏟臨崖之阜陸,决陂潢而相浚。”李善注引《苍颉篇》:“鏟,削平也。”刘良注:“鏟,鑿也。”北周庾信《枯树赋》:“平鱗鏟甲,落角摧牙。”唐杜甫《剑门》诗:“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老舍《牛天赐传》十七:“天赐没有抓弄,觉得两脚离地很高,而头是在空中。走了不远,他的屁股铲了。”4.铲除;消灭。唐李纾《中书舍人朱巨川碑》:“國朝鏟邇代之弊,振中古之業。”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章:“黑鲨的死是沈鸿国为着要灭口,才把他‘铲’了的。”5.借指掠过,消失。宋陈亮《洞仙歌·丁未寿朱元晦》词:“問唐虞禹湯武,多少功名,猶自是,一點浮雲鏟過。”6.用锹或铲撮取。如:铲了一锹又一锹。7.见“鏟球”。8.方言。强夺巧取。黄谷柳《虾球传·桐油缸装桐油》:“对于这次出发,有一个念头大家都心照不宣,那就是到四邑后向金山伯、金山婆大铲一笔美钞、港币和金饰。”9.通“剗”。参见“鏟馬”。
襪1[wà ㄨㄚˋ]
[《廣韻》望發切,入月,微。]
亦作“帓2”。亦作“袜1”。“袜2”的繁体字。亦作“袜2”。亦作“韈1”。1.袜子。汉张衡《南都赋》:“脩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汉无名氏《杂事秘辛》:“足長八寸,輕跗豐妍,底平指歛,約縑迫袜,收束微如禁中。”《晋书·庾峻传》:“以釋之之貴,結王生之襪於朝,而其名愈重。”《隋书·礼仪志二》:“祠訖,皇帝乃服通天冠、青紗袍、黑介幘,佩蒼玉,黄綬,青帶、袜、舃,備法駕,乘木輅。”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袜》:“三代及周著角襪,以帶繫於踝。至魏文帝吴妃,乃改樣以羅爲之。後加以綵綉畫,至今不易。”宋杨无咎《蝶恋花·曾韵鞵词》词:“端正纖柔如玉削,窄襪宫鞵,暖襯吴綾薄。”苏曼殊《东居杂诗》之七:“露濕紅蕖波底襪,自拈羅帶淡蛾羞。”2.谓穿袜子。清魏禧《大铁椎传》:“客初至時,不冠不襪。
韤1[wà ㄨㄚˋ]
[《廣韻》望發切,入月,微。]
亦作“韎2”。1.足衣;袜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顧謂張廷尉:‘爲我結韤!’釋之跪而結之。”宋姜蘷《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词:“籠鞵淺出鴉頭韤,知是凌波縹緲身。”明陶宗仪《辍耕录·屦舃履考》:“古人舃、屨、履至階必脱,唯著韤而入。”2.著袜。《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師聲子韤而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