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枯澀】亦作“枯澁”。1.枯燥;呆滞。宋叶適《送叶任道教授之官静江》诗:“嶺南梅花太枯澁,花豈唤人人底急。”明梁辰鱼《浣纱记·问疾》:“太宰,夜來去後,甚是枯澀。想是血少,多半要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茅盾《一个女性》七:“她呻吟了一声,慢慢地闭上她的枯涩的眼睛。”2.粗糙,不润滑。宋李之仪《跋蔡君谟〈荔枝帖〉》:“君謨自少以能書得名,至老以作字爲悦。然行筆遲,肉勝骨,而此帖乃反是。疑得之倉猝間,或粉紙枯澀,運筆不勝而然。”3.干燥苦涩。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茅草带着枯涩味和尘土味,弥漫在枯草坪上。”万迪鹤《没有准备》:“他想喝口水润润枯涩的喉咙,湿一湿那烧干了的嘴。”4.谓文思迟钝。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區區淚筆,枯澀黯削,不能自傳其愛。”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近来记性,竟大不如前,作文也常感枯涩,真令人气恼。”5.指晦涩难懂的文题。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勿出枯澁,以阻遏少年文機。”6.书法术语。指劲健断续的枯笔。唐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忽爲壯麗就枯澀,龍蛇騰盤獸屹立。”
【枯澁】见“枯澀”。
【苦澀】1.即苦又涩。宋苏轼《後杞菊赋》序:“天隨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猶食不已。”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2.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已後,爲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周朴》:“性喜吟詩,尤尚苦澀,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還。”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予讀開《河東集》,但覺苦澀,初無好處。”陈衍《重刻〈晚翠轩诗〉序》:“﹝暾谷﹞游淮北年餘,所作數十首,則淵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澀之境。”3.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三:“‘林’,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沙汀《困兽记》二:“田畴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章桐也就住了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