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南大洋(Southern Ocean)】环绕南极大陆,北边无陆界的独特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曾有南极洋、南极海、南冰洋等称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于1970年会议上建议把南极大陆到南纬40°的纬圈海域,即副热带辐合带的海域定义为南大洋。副热带辐合带是一条海水等温线密集区,几乎连续不断地环绕南极大陆,表层水温12~15℃,呈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平均地理位置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于南纬38°~42°之间,故南大洋的面积也不固定,约为7 7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22%左右。因北边缺乏陆块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界线,某些科学家不予承认。但由于这些水域在气候方面的均一性、在沟通三大洋的绕极流和锋线的统一性、表层水中供养同一动物区系以及深层和底层含氧的低温环境的一致性,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把这些水域合为一个整体便于研究。……
【海洋】…… 洋域划分 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方案,分别将地球上统一的世界大洋划分为三大洋、四大洋和五大洋。最早对世界大洋进行科学划分并正式命名的是英国伦敦地理学会于1845年发表的方案。该方案把世界大洋划分为5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其中,规定南大洋以南极圈为界,北冰洋以周围大陆岸线以及通过大西洋北部的北极圈为界。20世纪初,有些学者建议将世界大洋划分为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把原先划出的北冰洋作为大西洋的北极地中海和边缘海,南大洋也相应地拼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作为这3个大洋的南极海域。三大洋的划分方案曾为许多学者所接受。1928年和1937年,国际水道测量局(IHB)根据海道测量和航海的需要,先后两次发表了世界大洋的划分方案。它们基本上认可了原先伦敦地理学会关于五大洋命名和分界的方案,并规定在各个大洋之间以及大洋与附属海之间的毗连水域,在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情况下,以适当的经、纬线或海图上的等角航线为界。1953年国际水道测量局又发表了一个取消南大洋的划分方案,并规定以赤道为界,将太平洋和大西洋都一分为二,分别命名为南、北太平洋和南、北大西洋。由于国际水道测量局的这种划分方案特别适用于航海和海图测绘作业,在实践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67年颁布的国际海洋学资料交换手册中采用了1953年方案。现在,人们常用四大洋的方案,把世界大洋划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海洋学者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相互连接的广大水域,是一个具有自然特征的地理区域,应当单独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洋,即南大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 1970年正式提议,把“南极大陆到南纬40°的纬圈海域或更明确地到亚热带辐合带海域”划为南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