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校对网3群的群友问到这个:
天赐良缘or天锡良缘?另外读音是否相同?
这个问题还真没留意过,一直以为是“天赐良缘”的。
【资料链接】
电视和报纸上的喜庆广告中经常会出现“百年好合、天赐良缘”这样的祝福语,但出现的字形并不完全一样,有时是“天锡良缘”,有时却是“天赐良缘”。引发我们浓厚兴趣的有两点:其一是到底哪一种字形对?或是二者皆可?其二是读音问题,是读成天xī良缘还是读作天cì良缘?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作《现汉》):
锡1xī名词①金属元素……②(Xī)姓。
锡2xī〈书〉赐给:天~良缘。
以此为据,应当作“天锡良缘”,且读音为xī应是确凿无疑了。
其实,“锡”表示“赐予”义早在上古就已假借为“赐”。《尔雅•释诂》:“锡,赐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崧高》:“既成藐藐,王锡申伯。”郑玄笺:“如公营位,筑之已成,以形貌告王,王乃赐申伯。”这里就用“赐”来代替了“锡”。再如《尚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孔安国传:“锡,与也。”《公羊传•庄公元年》:“王传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汉代仲长统《昌言》:“赏赐期于功劳,刑罚归于罪恶。”尽管“赐”很早就承担了“锡”表“赐予”义的功能,但表示“赐予”义的“锡”却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如宋代陆游《过张王行庙诗》“善人锡之福,奸伪亦击汝”,直到现代郭沫若《断断集•屈原时代》中还有“以上以家为计,与弓矢土田贝物等同锡的‘臣’,不是奴隶是什么呢?”这样的用例。正因如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经典中多假借为赐字,凡言锡予者,即赐之假借也。”《汉语大字典》“锡”条:
……④通“赐”,cì,赐予。
《现汉》收入“天锡良缘”也不无道理,将其读音标为xī,这也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国家语委、教委、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17日)中规定“锡xī,(统读)”的规定相符,似乎不存在问题。然而这样的处理恰恰违背了语言事实。从读音来看,据我们调查,所有人都是读“天cì良缘”,而没有一个人读成天xī良缘。再从字形来看,我们在北大汉语言学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分别检索“天锡”和“天赐”的用例,其中“天锡”为2例,皆为人名用字,而“天赐”用例则达到823条(含人名和类似“上天赐福”这样的用例52条),其中“天赐良缘”用例为5条,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天赐机缘”、“天赐良机”等用例。这就表明在现代汉语里出现“天锡良缘”的机率几乎为零,《现代汉语词典》显然忽略了这样的语言事实。
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很有意思的。在现代汉语中如何对待假借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以为,既然表示“赐予”义的“锡”都假借为“赐”字,那么其音该读成cì,不能再读为xī,以和表金属义的“锡”相区别,这也符合社会上的读音事实。按照约定俗成和适当分工的原则,我们倾向于用今字(假借字)来代替古字(本字),不宜再用本字,这样就可以避免读音上的问题,也符合语言实际。
相比之下,我们认为,“天cì良缘”中用“赐”比“锡”这个字形好。《现汉》不同于古汉语词典,本身就是一部具有规范性质的词典,担负着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重任,不应出现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可以考虑将“锡2”条下的注释改为“cì,同‘赐’:天锡良缘”,并在“赐”条下加上“天赐良缘”,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字形和读音上的矛盾,与语言事实保持一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2)
□ 占 勇 张卫国 《辞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