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毛賊】1.对盗贼的蔑称。元施惠《幽闺记·绿林寄迹》:“你這夥元來是剪徑的毛賊。”《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茅盾《委屈》:“张太太又开始咒骂,但口气已不是恨不得一口吞下那毛贼似的威武了。”2.旧时封建统治者亦用以称呼农民起义军。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那李自成、張獻忠幾箇毛賊,何難剿滅?”
【蟊賊】1.吃禾苗的两种害虫。《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毛传:“食根曰蟊,食節曰賊。”《东观汉记·徐防传》:“京師淫雨,蟊賊傷稼穡。”宋胡錡《耕禄稿·拟力田诏》:“爾郡國循行阡陌,宜究民恫,以劭農爲急,若有蟊賊痒而稼者鋤之。”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賊内訌。”《後汉书·岑彭传》:“我有蟊賊,岑君遏之。”李贤注:“蟊賊,食禾稼蟲名,以喻姦吏侵漁也。”柯灵《香雪海·春节书红》:“‘四人帮’是党的蟊贼,国家的祸水,人民的死敌,中华民族的败家子!”
【蝥賊】食禾稼的两种害虫。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或灾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帥我蝥賊,以來蕩摇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杜预注:“蝥賊,食禾稼蟲名。謂秦納公子雍。”《後汉书·明帝纪》:“有司其勉順時氣,勸督農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賊。”李贤注引《尔雅》:“食苗心曰螟,食節曰賊,食根曰蝥。”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苟放棄責任者,無論其私德上爲善人爲惡人,而皆爲羣與國之蝥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