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端至今,我国的报业集团已达40家。通过发展集约化经营,许多报业集团卓有成效地整合了资产、财务、广告、发行、印务、物业、物资等资源,同时,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却不尽理想。事实上,新闻资源才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整合新闻资源,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是报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子报子刊: 错位竞争 避免自相残杀 同在一个地域,内容相近,风格相似,为争夺信息资源、广告资源和读者资源而自相残杀;为一条一般的消息,各报各刊都派记者,甚至驱车数辆奔跑数百公里,人力物力浪费严重。 以上现象在很多报业集团内部屡见不鲜。有的报业集团虽然挂牌成立,但体制、机制和过去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集团仅是单个媒体的叠加、合并,只呈现“物理反应”而没能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各报刊依然自成体系,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甚至内耗严重。 要提高报业集团新闻资源的利用率,首要的是根据市场需要对集团内报刊统筹规划,科学定位,调整结构,优化配置。一个理想的集团架构,应该能形成各子体之间分层定位、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 报业集团各媒体在市场细分之后,各自放弃一些市场,侧重一些市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向自己的目标市场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占领不同的读者市场,有利于消除内耗,发挥整体优势。 细分市场是报业集团对所辖报刊作好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报业集团要通过了解受众的不同需求,分析可能存在的细分市场,依据自身条件、资源和能力,确定能有效为之服务的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因为无论多大的报业集团,其拥有的媒介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受众的一切需求,只有选择最有利的目标细分市场,才能集中有限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细分市场过程中,报业集团应重点研究、建立和完善集团的报业结构和战略布局。结构优势是竞争力的基础,不是几个产品的简单叠加(物理反应),而是系列产品的有机组合,能产生1+1>2的作用(化学反应)。拥有一个结构优势,远远胜于拥有十个单兵优势。这也是报业集团与单一媒体的本质区别。优化报业集团结构,除注意覆盖性外,还应考虑当前的利润增长点和未来的媒体后劲。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的报种原来比较单一,而今发展到有日报、早报、午报,还有周报,这就意味着首先从阅读时间上对读者市场进行了第一次覆盖。时间覆盖实际上是读者阅读需求、阅读个性的覆盖。同时报种结构也考虑了读者的年龄段和职业分布。《天津日报》以中老年读者,以管理层、决策层、企业界的高端读者为主;《每日新报》以最普通的市民为主,这二者主要保证当前读者群。而《城市快报》和《假日100天》则以前卫、青春为个性取向,形成了从16岁到60岁的读者年龄结构,保证集团的读者结构目标客户结构能长久固定,集团未来有足够的后劲。 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调整了各报的办报思路,强化了各报特色。《深圳特区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坚持大力传播经济特区的新观念和新经验,积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鸣锣开道,以浓郁的“窗口”色彩和鲜明的改革精神满足读者的需要。《深圳商报》在性质上也是市委主管主办的党报,内容上定位为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坚持综合性、突出经济性、增强权威性,走大众经济报道的路子。《深圳晚报》以服务社会、面向家庭、关注百姓生活为办报方针,充分发挥中午出报的时效优势,占据独特新闻时段,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晶报》定位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的都市生活类综合日报,突出时尚风格。这样各报定位、侧重点不同,选稿标准、用稿角度和办报风格也不同,较好地避免了同质竞争。 让线索“活”起来, 人才“动”起来 构建新闻平台,创新业务流程,提升新闻品质,是解决许多报业集团“大而不强”问题的关键。 报业集团信息化水平,直接反映在新闻产品的质量、数量及传递的效率与共享的范围上。一些有条件的报业集团可合并利用各媒体网站,构建集团的新闻采编平台及其稿库式发稿机制,这是重新整合采编流程的捷径。这样能够合理调配新闻采集力量,避免报业集团内部各报或一个报多个部的记者过分集中;能够合理分流稿件去向,减少因版面容量限制而造成的稿件积压和浪费;能够合理兼顾报网联动,改变网站新闻相对滞后于报刊的现状,通过“先从网上得新闻,后从报刊得解释,再从网上得专题”的做法,整体培育,分步扩大报业集团内部各报和网站的影响力。 报业集团利用所属网站构建采编平台及其稿库式发稿机制,要在定位的范围内,以新闻信息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精心组织采集,统筹安排编发;要在采编平台上加强各编辑部和记者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使新闻线索资源“活”起来,采编人力资源“动”起来,闲置素材资源“用”起来,减少报道的中间环节,综合运用各种采访手段,实现稿件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要增强组织报道的统一性、协调性,减少重复劳动,降低采访成本,提高采编效率,为新闻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例如,台湾东森媒体科技集团是一个多媒体集合体,其麾下的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编辑部采用合署办公方式,组成四位一体的大工作平台,即时新闻同时在电视、广播、网络直播,电视的音频信号在播出的同时,被资深编辑改写成广播、网络使用的文字稿件,在直播后再次使用。这些资料晚上则提供给报纸使用。 他们的新闻采集与供稿一般工作流程是:采访某一新闻事件,由一新闻小组承担,小组内通常有文字与摄像两名记者。到达现场采访时,先由文字记者通过电话或其他通讯手段,口头向东森广播网发布信息,由电台率先播出;然后当摄像机架好并进行电视采访时,新闻信息就开始流向电视媒体,供各电视台编辑后播出或即时播出;同时,文字记者又以最快速度整理出文字新闻稿,发给集团的网络媒体,即东华网络新闻(ETtoday.com),由网站滚动播出;而集团内的平面媒体—《民众日报》等,则从东华网络新闻中下载所需新闻,经编辑后在报纸上刊出。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到现场的东森集团记者,往往只有两名,而刊播这条新闻的却可能是集团内的众多媒体。为了避免雷同,媒体在制作新闻时,往往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新闻背景及相关资料进行特色加工或深度加工。 体制机制:敢于创新 提高效率 囿于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报业集团内部的子媒体常常喜欢单干,不愿合作;喜欢做“小锅饭”,不愿进“大食堂”。这严重影响到新闻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集团整体优势的发挥。 采用合适的采编系统架构将有助于解决这一痼疾。目前,报业集团新闻采编系统的架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并列式:集团各报自成体系,业务经营完全独立;二是联合挂靠式:集团的多种报刊,业务上、经营上独立,但归属母报主管;三是密切结合式:报业集团各报刊融合成一个有分工有配合的有机整体。 实践表明,在三种架构形式中,密切结合式在领导体制、内部分工、人员安排、运作方式等方面都能进行比较统一的调整,使各报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举例来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由《浙江日报》及其派生的子报纸《经济生活报》《钱江晚报》《公共关系报》《美术报》和委托主办的《共产党员》《新闻实践》杂志等组成。各报刊统一在母报—《浙江日报》编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每一个子报刊的总编辑都由《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兼任。下属报刊的编辑方针及工作要点,均由《浙江日报》编委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分工来制定,统一部署,分头行动,较好地发挥了集团军作战的优势。 报业集团要提高采编系统运营水平,除了管理体制创新外,还应在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上下功夫。 机制发挥作用,是通过合理地设置机构来实现的。机构设置的方式方法很多,没有统一的模式,其关键是要根据集团自身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如果按照密切结合式架构集团内部采编系统,当前有四种模式可资借鉴。 一是报业集团与集团母报采编系统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集团总编辑即母报总编辑,主管集团和母报的新闻业务。集团(母报)副总编辑或编委分别兼任各子报刊的总编辑。或另设集团编辑工作委员会,各子报刊总编辑为成员。在集团或母报编委会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业务和经营活动相对独立。各报新闻信息资源通过集团新闻平台共享。 二是报业集团按报系特点运作,新闻采集和编辑完全专业化。集团组建新闻中心,记者根据需要组成新闻小组负责某一新闻事件的采写,向媒体供稿。各媒体不设记者,编辑们根据各媒体的自身特点选取稿件、制作和发布。 三是报业集团各媒体新闻采编部门有分有合,分合结合。对有条件可以整合的新闻类别归并各媒体相关部门和记者,组建集团的此类新闻采访部门,向集团所有媒体提供此类新闻或图片。 四是报业集团根据各媒体特点和不同采访供稿强项,确定其为该项的集团新闻采写供稿中心,向集团各媒体供稿。 以上几种架构模式,各有所长,能较好地增强各媒体的有机联系,使之密切合作协同作战,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通过整合集团采编资源,有利于发挥党报品牌优势。我国的报业集团多是母子型结构,母报多是各级党的机关报。作为权威性主流媒体,党报一向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广大读者重视,很多单位和个人乐意为党报提供各类新闻和信息。报业集团集中各媒体记者归属党报管理,能较好发挥党报的品牌优势,方便获取各方面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统一发稿制容易使集团各报新闻内容与写作手法雷同,从而淡化报纸的个性,减弱竞争力。因此,应在报业集团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中,进一步探索好的组织结构形式,不断调整、完善机构的设置和功能,尽量使其科学合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资源的利用率,激发和增强报业集团的活力、竞争力。 (作者:李华年 牟丰京 周定泰/分别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副总裁、新研所所长) (来源:中国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