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狉獉】亦作“狉榛”。原始野蛮。明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若以中國師徒,委之波濤漂渺之中,拘之風土狉獉之地,真乃入于幽谷。”清龚自珍《辨仙行》:“一雙仙犬無狉獉,人間儒派方狺狺。”清王树荣《〈元秘史润文〉序》: “且觀是書所述,始則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以爲生,既而漸成部落,既而漸立君長,不翅游目古初,親見狉榛形狀,而人類由野蠻以日進化於文明,亦愈信而有徵。”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狉榛】见“狉獉”。
【榛狉】唐柳宗元《封建论》:“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后因以“榛狉”形容未开化。清魏源《圣武记》卷七:“環黔粤萬山間,奥而曠,沃而衍,榛狉而淳樸,别有天地。”清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西人未脱于榛狉之時,吾族之文明實已達于極點。”刘半农《诗人的修养》:“又一说谓古时诗家,于榛狉蒙昧之世,忽然做了些灵秀婉妙的诗来。”
【獉狉】谓文化未开的原始景象。清王韬《原道》:“蓋獉狉之氣倦而思有所歸,高識之士以義理服之,遂足以綏靖多方,而羣類賴以生長。”清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壞者,固自有在。”亦作“獉獉狉狉”。《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猿化爲人,未離猿性。故原人之時代,獉獉狉狉,圖騰之社會,渾渾噩噩,飢則思食,寒則思衣,健則思動,疲則思卧,以嬉以游,翫歲送日,一切器具未備也,一切制度未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