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髽髻】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新唐书·南蛮传下·乌蛮》:“士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髮,皆衣牛羊皮。”宋梅尧臣《武陵行》:“尨眉髽髻人,倏遇心顔喜。”清赵翼《蔡节妇》诗:“女流中有此鬚眉,髽髻當門隻手支。”郭澄清《大刀记》第一章:“这里边,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
【抓髻】旧时指头发上拢,绾在头顶上或两旁的一种发式。形如握拳,表示未婚女子的身份。《老残游记》第二回:“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陕北民歌选·迎春揽工》:“三月里哟三月三,李大女娃草窑钻;身铺麦秸头枕砖,抓髻压倒偏又偏。”
【髽鬏】(未收)
【抓鬏】(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