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676阅读
  • 10回复

【身份】【身分】、【身份证】【身分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10-08-01
校标:【身份】
校标:【身份证】

--------------------------------------------
新华词典:【身分】
辞海(第五版):【身分】、【身份证】
现汉:【身份】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8-01
看看原生态的【身分证】吧,截屏自台湾电视剧《命中注定我爱你》,谁干的,非把【身分证】改成【身份证】?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08-01
参考资料:“身份”还是“身分”
2004年03月27日 
  
  
  “身份”还是“身分”

2004-03-27


这里转摘《咬文嚼字》2003年第2期的“百家会诊”栏目关于“身份”还是“身分”的一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关“异形词”的学习和思考有帮助。全文如下:

“身份”还是“身分”

你也许有一张“身份证”,但上面的“身份”二字,有人认为应是“身分”。请你说说你的意见。

“身分”源远流长

从使用的历史来看,“身分”要远远早于“身份”。《辞源》举了三条书证,最早的一条是北齐的《颜氏家训》:“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汉语大词典》举了十三条书证,除现代作家曹禺、刘澍德外,无论是史书《宋书》,还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抑或曹雪芹的《红楼梦》,无一例外全作“身分”。可以说,在“五四”以前,找不到一点“身份”的影子。从词的理据分析,应以“身分’为是。(杨光)

工具书一边倒

为了参加会诊,我查了工具书,选用的是最权威的五种词典:《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查的结果是:《辞源》只收“身分”不收“身份”;《汉语大词典》《辞海》《新华词典》均以“身分”为主条,在释义时交代一下“亦作身份”;只有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以“身份”为首选。这也反映了工具书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倾向,即比较认同“身分”而不是“身份”。(杨继光)

“身份”应运而生

“份”本是“彬”的古字,“文质彬彬”原来写作“文质份份”。为什么有人把“身分”写作“身份”呢?原来这和多义词的演变规律有关。

汉语中不少词是多义词。为了使用的方便,多义词呈现出分化的趋势。比如“臭”字,本来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用作动词,是闻的意思;用作名词,泛指气味。后来前一种用法分化出来,变成了“嗅”。

“分”也是个多义词,既可以读fē n,也可以读f鑞,《汉语大词典》收有30个义项,其任务之繁重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此,人们想到了“份”字,在读f鑞音时,有人写成了“份”。“身份”便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这是符合汉语发展的大趋势的。(立青)

一对异形词

毫无疑问,“身分——身份”是一组异形词。其实,“分”读音为f鑞,表示“名分,位分;情分,情谊;整体或全部中的一部分;量词”等义项时,一般都可写作“份”。如:“分内、分外”也可写作“份内、份外”。同是曹禺的作品,其《原野》第二幕中有“虎子,你看在我的分上,你把他放过吧!”其《雷雨》第三幕中又有“看在妈的份上,别同他闹”;沈从文《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有“我们试去水边照照看,就知道这件事我们无分了”,茅盾《一个女性》却是“造作那些不利于女士的流言,黄胖子和何求都有份”。如果要二者选一的话,我倾向于选“身份”,因为它有助于减少多音字,提高使用效率。(谢正军)

华语圈“身份”占优

香港人1949年开始使用“身份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香港也已回归祖国,港人使用的还是“身份证”。可能受香港“身份证”的影响,我国内地在1984年颁发“身份证”时,选用的也是“份”字。澳门人也是使用“身份”一词的。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以前用“身分”,现在也改用“身份”了。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用的也是“身份”。由此可见,除了台湾以外,华语圈都用“身份”。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恢复“身分”的传统地位,不仅在国内,在整个华语圈中也会造成用字混乱,这是不可取的。(汪贡)

香港的“护边运动”

香港用的是“身份证”。1984年,《香港基本法》完稿,法律条文用的也是“身份”。1988年5月8日,有人在报上撰文吁请港英政府将“身份证”之“份”改为“分”。1991 年9月,港英政府律政署决定以“分”代“份”。因为有人反对,媒体各用各的,“身份”和“身分”并存。

1997年6月17日,在港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庆祝热潮中,又有人在报上撰文批评律政署未经咨询,不顾文化界持有异议,不理会《基本法》和内地都用“身份证”的事实,急于强行将“身份”改为“身分”。香港回归次日,即1997年7月2日,特区政府的一位法律草拟专员在报上回应读者的批评,引用多部权威的词典,又根据香港制定的《法定语文条例》和《一九九七年人民入境(修订)(第三号)条例草案》解释官方舍“份”取“分”的理由。此文一发表,香港立刻就像炸了锅似的展开了一场笔战,许多知名人士不约而同地卷入这场争论,并进行所谓“护边运动”(“护边”指保护“份”的单人旁)。

1997年12月10日下午4时20分,特区政府临时立法会召开会议,议员们就“身分”与“身份”之争进行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处于胶着状态,于是在5时15分进行表决。结果是赞成用“份”的有14票,反对用“份”的有30票,7票弃权。“减边派”以压倒性优势大胜“护边派”。从此以后,香港的主流报纸用“身分”的多了起来,但仍有坚持用“身份”的。(汪惠迪)

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身分”和“身份”是一组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没有收录。根据异形词整理的原则,笔者利用《人民日报》(1977—2000)对二者进行了词频统计。结果发现,“身份”的使用频度占有绝对的优势,1977年为76次,2000年为892次,是逐年递增的。相反,“身分”1977年为20次,最高的是1985年用了55次,2000年却只有6次,很明显地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语言是社会全体人民的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我们在考察异形词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看一下它在“咱老百姓”中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在表示人的名分或地位这一意义时,还是采用“身份”一词为好。(黄启庆)

一笔巨大的开支

如果把“身分”作为规范词形,那“身份证”就得改,否则和国家语文政策发生冲突,再怎么样也总不能让国家颁发的这么重要的证件用一个不规范的字吧?如果要改这一个字,目前每补一张“身份证”要20元,假若按全国有 10亿居民拥有“身份证”计算,换证需要花费200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我认为,就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取“身份”这一词形,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王文)

莫让“身份”成孤儿

笔者是“身分”派。别的理由且不说,单从词的系统性考虑,也非‘身分’莫属。国家语委在2001年已经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涉及到“分——份”二字时,以“分量、分内。分外。分子。辈分、本分、成分、过分”为规范词形。我想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身份”继续保留,岂不成了孤儿?“身份证”可能是个问题,但这是可以改的呀!考虑到经济问题,不妨从新证改起,旧证继续使用,允许有一个过渡期。(林利藩)

重新分工谈何容易

有人主张用“身份”,并且把“分”所有读f鑞的义项一律改写成“份”。这样改会使“分”和“份”两个字重新分工:读fēn时都写“分”,读f鑞时都写“份”。这不是更容易掌握吗?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但事实上做不到。以《新华字典》提供的音义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分”(f鑞)的所有的义项全部改为“份”,也就是把“分所应当、身分、本分、成分、水分、糖分、养分”等等里的“分”都改为“份”。这样改不但增加了笔画,而且数量很大,改不胜改。再说即使勉强改了,古代文献里的“分”(f鑞)怎么办呢?“分”字自古以来就有平声和去声两个读音,宋代编写的《广韵》里分别注明了府文切和扶问切。《汉语大字典》里,读“分”(fēn)的有 15个义项,读“分”(f鑞)的有12个义项。要想把这12个读“分”(f鑞)的义项都改为“份”,怎么可能呢?而且有什么必要呢?如果只改现代的“分”(f鑞),古代的不改,这就会破坏古今用字的统一。我们还必须明白,汉字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是我们想怎么改就可以怎么改的;随意破坏这种规律,带来的只能是混乱和灾难。(苏培成)

“身份”你大胆往前走

有人说,“身分”和“身份”纠缠不清,“身份证”是始作俑者。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在我的记忆中,上个世纪5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通用的就是“身份”。而且,用“份”的远不止“身份”一例,比如“缘份”“情份”“成份”“部份”“知识份子”“份内份外”,等等,等等,全都用“份”。

究其原因,因为“分”是个多音字,使用起来多有不便,群众便起用“份”字来分担“分”的任务。我认为这是一种创造。当时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的《四角号码小词典》,原本收的是“身分”,后来改为“身份”,正是对群众创造的一种呼应。

由于有这样一个基础,“身份证”用“份”决不是什么失误,而是顺应民心民情,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但是不知始于何时,出于何因,“份’字在很多词语中纷纷撤退。如果没有“身份证”的发放,“身份”肯定也回归为“身分”。这无疑是一次倒退。因此,我认为应该维护“身份”的合法地位(其实还有“股份”),不要人为地横加干涉。最好“身份”还能带动一批词,凡是读f鑞的,都写成“份”。这对汉字是有益而无害的。(罗超)

编 者 附 言

开栏以来,这次讨论是最热烈的。不仅参加者众,而且观点针锋;相对。考虑通用性的,主张用“身份”;从系统性着眼的,则投“身分”的票。何去何从,让人为难。从历史上看,“身分”见诸经典,“理据”十足;而从现实来看,“身份”人多势众,何况还涉及到华语圈。编者考虑再三,决定暂时站在“身份”一边。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这一问题,有关决策部门已在调查研究,如有新的规定出台,本刊自当遵照执行。总之,我们第一是承认现实,第二是静观其变。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0-08-01
“身分”还是“身份”



谢仁友

  出版于三四十年代的《国语辞典》和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
都只有“身分”,没有“身份”。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身分”与“身份”两种写法并列,但“身分”列在前面,说明“身
分”这种写法使用得更广。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以“身份”为正条,以“身分”为副条,明确体现了对“身分”和
“身份”这一对异形词进行规范的态度,即提倡使用“身份”这一词
形。有人对此颇有意见,认为还是用“身分”这一词形更为妥当。窃
以为未必。

  “身份”与“身分”之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份”与
“分”之别。先看“份”字。“份”,原读bin,《说文解字》:“份,
文质备也。从人,分声。”它是“彬”的古字,《论语·雍也》中的
“文质彬彬”,原来就写作“文质份份”。后来,新老交替,“文质
备”义专由“彬”字表示,而资格更老的“份”反而只能赋闲在家了。
再看“分”字。“分”是个多音多义字。根据《汉语大词典》,“分”
有两个读音:fēn和fèn,读fēn的有17个义项,读fèn的也有13个
义项,由此可见“分”这个文字符号负担之重,而这显然不利于文字
记录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不利于书面交际。因此,为“分”减负很有
必要。于是,比“分”字只多了一个“人”字旁而长期赋闲在家的
“份”,再次找到了工作。

  “份”再就业后,改读fèn,任务当然是为“分(fèn)”减负。
“份”倒也称职,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分”字在表示“情分,情
谊;名分,位分;缘分,福分;整体或全部中的一部分;量词”等许
多义项时,都可写作“份”。如:同是曹禺的作品,其《原野》第二
幕中有“虎子,你看在我的分上,你把他放过吧”,其《雷雨》第三
幕中又有“看在妈的份上,别同他闹”;《礼记·礼运》中有“礼达
而分定”,赵树理《张来兴》中也有“是我份内的事,传令我也没有
什么说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中有“神明如此有灵!以应着
昨梦,惭愧,今日有分做财主了”,梨园戏《入窑》中也有“是我俩
缘份相牵又相伴”;沈从文《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有“我们试去
水边照照看,就知道这件事我们无分了”,茅盾《一个女性》中也有
“造作那些不利于女士的流言,黄胖子和何求都有份”;《水浒传》
第五十三回有“那分面却热,老头儿低着头,伏桌儿吃”,当代作品
中则常见有“一份报纸”“两份合同”,等等。

  在现代汉语中,“身分”主要有“(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
位”和“受人尊重的地位”两个义项。如今,“身分”之所以被迫让
位于“身份”,窃以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身分”的“分”的
语素义是“名分、位分”之义,如前所述,此义之“分”可写作“份”;
其二,“身分”之义与“人”有关,而“份”字在结构上从人从分,
也与人有关,所以“身分”写作“身份”,更有利于人们见字明义;
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颁发,是促使“身分”让位
于“身份”的催化剂。应该承认,虽然“身份”这一词形早已见于文
学作品中,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有“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个奴
隶”,刘澍德《迷》中有“当个小股员,就把身份提得那样高,脾气
弄得那样大”,等等,但是,它的广泛使用确在“身份证”的颁发之
后。因为颁发“身份证”是一种政府行为,“身份证”中“身份”这
一词形的选用,客观上起了一种引导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修
订本)有鉴于此,降“身分”为副条,立“身份”为正条,既照顾了
历史,又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可谓妥当。

  有人担心,“身分”一词义项较多,若改为“身份”,恐难以涵
盖“身分”的所有义项。不错,“身分”除了有“(人)在社会上或
法律上的地位”和“受人尊重的地位”两个义项外,在近代汉语中还
有“手段,本领;行为,勾当;体貌,模样;事物的价值”等意义。
如《水浒传》第二三回有“(武松)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
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有“(那婆子)所以闲常也与人做些
不伶俐的身分”;《董西厢·七》有“甚娘身分!驼腰与龟胸,包牙
缺上边唇”;《儒林外史·三一》有“你这肴馔是精极的了,只是这
酒是市上买来的,身分有限”,等等。此外,在老北京土语中,“身
分”还有“物品的质量”之义,如李人《大波》第一部第四章二有
“顾天成当下把一件染过两水、身分还很厚实的嘉定大绸长衫脱下来,
搭在左手臂上”。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身分”的意义范围已大大
缩小,基本上只有“(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和“受人尊重
的地位”两个义项,而不再表示“手段,本领;行为,勾当;体貌,
模样;事物的价值”等意义。至于“身分”的“物品的质量”之义,
在当今北京话中也很少说了,对于新生代北京人来说尤其陌生。所以,
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来说,提倡使用“身份”这一词形时,似乎不
必担心“身份”“难以涵盖‘身分’的所有义项”。

  还有人担心:“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的‘份’读
为fēn,很少有人读为fèn。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份’,
读的是fēn,‘份’字岂不要增加fēn的读音?”我想,这种顾虑也
是可以消除的。因为“身份证”的“份”读为阴平fēn,是受其前的
高平调阴平(“身”)和其后的高降调去声(“证”)的影响,读快
了,就变读为高平调阴平(若不信,请再看具有相同声调组合的“工
作证”“通讯社”“方便袋”“天地会”等,它们读快了,中间一音
节也同样会变读为阴平),这是连续变调的结果,而连续变调是高于
字调层面的一种语音现象,所以辞书中一般不标注连续变调。因此,
“份”的读音仍然是一个fèn,并没有增加。

  此外,还有人提出,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
处理档案管理手册》中曾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分”
而不再用“份”,值得参考。窃以为此言欠妥。因为由于历史及地缘
等原因,40多年来海峡两岸长期隔阂,因而产生了一些语言上的差异,
这在词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彩电”“漱口”“流行音乐”,台
湾称“彩视”“荡口”“风靡音乐”,甚至“身份”还可称“分身”
(据常玉儒等编著的《海峡两岸词语对释》)。所以台湾的规定对我
们来说充其量也是“仅供参考”而已。从语言发展规律出发,从当代
的语言事实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提倡,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语言规
范原则。实际上,就是在台湾也有用“身份”这一词形的,所以,
1981年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的《重编国语辞典》,
其[身分]条的义项①“(民族》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地位”中就注曰:
“又作身份”。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8-01
“身分”与“身份”



苏培成




“身分”与“身份”哪个写法符合规范?对这个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要靠报刊的示范和辞书的引导。从使用情况看,本来用的是“身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又有了“身份”,于是“身分”和“身份”成为并存并用的异体词。据笔者的观察,在“文革”前还是“身分”占优势。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身分”“身份”合在一条,而把“身分”列在前面,正反映了这个事实。后来“身份”的使用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我猜想这和“居民身份证”用了“身份”有关。“居民身份证”是政府颁发的,这似乎意味着政府选用了“身份”这个写法。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了相应的调整,“身分”“身份”都单独出条,在“身份”下注音、释义,而在“身分”下注:同“身份”。显然,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身份”这种写法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得到流传?我想这可能和分化多音多义字有关。多音多义字在使用时要音随义转,非常不便,人们希望把它改变为一音字。改变的办法有几种,一种就是改写。例如,“那”本来有 和 两个读音,分别表示指示和疑问。后来从“那”字中分化出“哪”字,读 ,专门表示疑问,“那”就只有 一音一义了。照此办理,“分”有 和 两个读音, 是常读。如果把读 的“分”都写成“份”,“分”不就只剩下 ,成了一音字了吗?“身分”写成“身份”就是这样一种努力。可事实上,这样分化有困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读 的“分”有几个义项:①成分:水分∣盐分︱养分。②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③情分;情谊: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吧。显然,这些词语中读的 字不可能都写为“份”。文字的使用有强烈的社会性,把这些都写为“份”缺乏社会基础,群众不习惯,不支持,何况还多了两笔。既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分”这个多音字改为一音字,单独把“身分”改为“身份”也就没有意义了。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多音字的读音,非常读有向常读靠拢的趋势,读 的“分”在 向靠拢。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的“份”读为 ,很少有人读为 。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份”,读的是 ,“份”字岂不要增加 的读音?“分”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减少,而“份”又成了多音字,这又何苦呢?根据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身分”的写法较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第2期上有篇文章,介绍了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处理档案管理手册》,其中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分”而不再用“份”。这值得参考。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5-08
《现代汉语词典》第1、2版:
【身份】【身分】shēn•fen  (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解放后劳动人民第一次以主人的~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以原告的~要求法庭严惩被告。② 受人尊重的地位:有失~。③〈方〉(儿)物品的质量:这布~不坏。
【身份证】(未收)

《现代汉语词典》第3、4版:
【身份】shēn•fen   指自身所处的地位:他是什么~?|她以主人的~发出邀请。② 指受人尊重的地位:有失~|他是位有~的人。③〈方〉(儿)物品的质量:这布~不坏。‖也作身分。
【身分】shēn•fen  同“身份”。
【身份证】(未收)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身份】shēn•fen  [名] 指自身所处的地位:他是什么~?|她以主人的~发出邀请。② 指受人尊重的地位:有失~|他是位有~的人。‖也作身分。
【身分】shēn•fen  同“身份”。
【身份证】(未收)


《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
【身份】shēn•fèn  [名] 指自身所处的地位:他是什么~?|她以主人的~发出邀请。② 指受人尊重的地位:有失~|他是位有~的人。‖也作身分。
【身分】shēn•fèn  同“身份”。
【身份证】
shēnfènzhèng  [名] 居民身份证的简称。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10-11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
【身份】shēnfèn  ① [名] 指人的出身、地位和资格 |> 个人~|以长者的~说话。② [名] 特指受人尊敬的地位 |> 应对得体,不失~。
【身分】shēnfèn  现在一般写作“身份”。
【身份证】shēnfènzhèng  [名] 居民身份证的简称。由政府发给居民个人证明其身份的证件。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3版:
【身份】shēnfèn  ① [名] 指人的出身、地位和资格 |> 个人~|以长者的~说话。② [名] 特指受人尊敬的地位 |> 应对得体,不失~。
【身分】shēnfèn  现在一般写作“身份”。
【身份证】shēnfènzhèng  [名] 居民身份证的简称。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10-09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总管府】…… 总管或单任,然多兼带或领、行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亦偶有以一般总管身分辖数州总管之例,故总管之职权虽以军事为主,实际乃一地区若干州、防(镇)之最高军事长官。……
【租佃】…… 相比于没有独立人格的奴隶,租佃农民的身分是自由的。……
【王毓铨(Wang yuquan1910-03-102002-10-27)】中国历史学家。…… 主要著作还有英文的《西汉中央官制》(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Covern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明代劳役制的若干显著特点》Som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Ming Labor Service System等论文,以及《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分》、《纳粮也是当差》等。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12-06
《辞海》第5版“身分”、“身份”混用,第6版似乎只用“身份”(也许观察不够仔细)。例如:

《辞海》第5版:
【韩国临时政府】全称“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朝鲜独立运动人士在中国建立的流亡政府。1919年三一运动后,流亡中国的朝鲜民族主义者于同年41日在上海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在临时政府领导下,旅华朝侨展开反日复国运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临时政府于19409月迁至重庆,组建“韩国光复军”,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8月日本投降后,因美国的阻挠,临时政府未能迁回国内。同年11月,其领导成员金九等以个人身分回国,临时政府就此终止。

《辞海》第6版:
【韩国临时政府】全称“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朝鲜独立运动人士在中国建立的流亡政府。1919年三一运动后,流亡中国的朝鲜民族主义者于同年4月1日在上海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李承晚任总统。在临时政府领导下,旅华朝侨展开反日复国运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临时政府于19409月迁至重庆,组建“韩国光复军”,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8月日本投降后,因美国的阻挠,临时政府未能迁回国内。同年11月,其领导成员金九等以个人身份回国,临时政府就此终止。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09-13
赵所生 2017912日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身份”的故事】按理说,“身份”应当与“成分”“辈分”一样,写作“身分”。可是现在所有辞书都将“身份”作为规范词形。这是为什么?原来,当年有关方面在研究词形规范化问题时,全国居民身份证已发放,上面写的是“身份”,如果要改正重新印发,代价太大。无奈之下,只好认可“身份”是规范词。 ​​​​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20-05-30
台湾《国语辞典》:
【身分】shēn fèn   個人具有的社會地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敢是做過了娼妓一番,身分不比良家了。」《紅樓夢·第二四回》:「也不知你厭惡我是潑皮,怕低了你的身分。」② 排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這高老先生雖是一個前輩,卻全不做身分,最好頑耍,同眾位說說笑笑,並無顧忌。」③ 動作、架式。《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張鐵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舞出許多身分來。」④ 模樣、體態。元·高文秀《諕范叔·第三折》:「我當初打殺他了,再怎生得個范雎來,待道不是呵,你看那身分兒好生相似。」⑤ 品質。《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你這餚饌是精極的了,只是這酒是市上買來的,身分有限。」
【身分證】
shēn fèn zhèng  法定證明國民身分的證件,如國民身分證。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