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擢先生著《辞书论稿与辞书札记》(商务印书馆,2010)P165:“阿”,形旁“阝”,表示山,本义指山的弯曲处,引申指弯曲。…… 用在人品上,指曲从、迎合。阿谀、阿附用得是此义。这个意义读 ē,平声。在古代“阿”又读入声“乌谷切”,为表音字,无实义。用为词头,如阿爷、阿斗等。近代用 ā 的多为译音用字,如阿拉伯等,又用为词头,如阿姨等。北京话没有入声,在30年代,字典将此处“阿”注为去声,1953年的《新华字典》注去声。北京话声调有向阴平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表音字,所以后来人们读 ā 的多,审音因势利导,审定为 ā。作为地名用字,内地的多读 ē,如山东的东阿县等,“阿胶”一词因为此地所产而得名。边疆多读 ā。“阿城镇”在山东 ē;“阿城县”在黑龙江,读 ā。“阿弥陀佛”的“阿”读 ē,是早期的音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