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恶衣服而致美乎黼(黻?)冕
附网络资料
夏朝的服饰:主要以黑色为主,阶级差距大,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链接 文化小客栈
发布时间: 18-08-10
15:33
夏朝的服饰:主要以黑色为主,阶级差距大,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衣服,最初被用来御寒和遮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有了展示美丽的功能。中国古代有着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各朝各代都有自己风格鲜明的服装体系,让我们在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欣赏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吧!今天小编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夏朝的服饰,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我们读书时代应该都受过这样的教育“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商周秦西东汉”,由此可见,在我国夏朝是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朝的“夏”来源于传统文献。例如《书·召诰》、《多士》、《诗·大雅·荡》、和商人后裔追述商先人事迹的《书·汤誓》等古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有的文献例如《书·立政》、《吕刑》、《诗·大雅·文王有声》、《商颂·长发》、《小雅·信南山》等篇目以及春秋中叶的《秦公簋》、《叔夷镈》等铜器铭文提到了禹(禹是史书中记载夏朝的皇帝之一),并歌颂了其治水的功绩。
战国、秦汉时代的诸子百家中的著作往往也都有关于夏朝历史的论述。后来,西汉时代的司马迁根据他所见到的史料写成了《夏本纪》(《史记》篇目之一),这是一部比较具体而系统地记述了夏时代的史实的书籍。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朝的服饰以黑为主,因为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那是人们的衣服肯定不宽松,因为生产力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布,另外农耕民族也不需要多紧身的衣服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衣服就越来越宽松 ,老板姓的衣服变化不大,统治阶层有钱,衣服越来越宽松肥大。
夏朝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其中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商书》有“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的告诫,表示国王有至高的权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阶级等级制度已经形成。《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表明奴隶主贵族穿了冕服举行祭礼。
以上两例史料,说明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这是后汉蔡邕在《独断》中的说法。
在孔子看来,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礼·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说明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段话原来没有标点,如果断句不同,就可引出不同的解析。
前汉时按孔安国的解析是:日、月、星辰为三辰,与山、龙、华(草华)、虫(雉)以五彩画于衣服旌旗。藻、水草有纹者,火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已相背。综合起来,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上。
今天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我们明天再见哦!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欢迎评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