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琅琅】1.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礧石相擊,琅琅礚礚。”唐韩愈《祭柳子厚文》:“嗟嗟子厚,今也則亡。臨絶之音,一何琅琅。”宋苏舜钦《秀州通越门外》诗:“密樹重蘿覆水光,珍禽無數語琅琅。”明高启《送高二文学游钱塘》诗:“讀書閉閣人罕識,明月夜照聲琅琅。”赵光荣《里湖纪游》诗:“天風一以吹,戛玉音琅琅。”2.形容人品坚贞,高洁。《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慨慨馬生,琅琅高致,發憤囹圄,没而猶眡。”李善注:“《廣雅》曰:‘琅琅,堅也。’”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節,雖遇塵霧,猶振霜雪。”《晋书·庾阐传》:“質清浮磬,聲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3.明朗,清朗。晋殷晋安《文殊像赞》:“琅琅三達,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變伊形。”清姚鼐《寄王禹卿》诗:“無因聞玉笛,煙月夜琅琅。”
【朗朗】1.明亮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唐张籍《关山月》诗:“秋月朗朗關山上,山中行人馬蹄響。”清龚自珍《宥情》:“異哉!其心朗朗乎無滓,可以逸塵埃而登青天。”袁鹰《十月长安街》诗:“曈曈红日,朗朗乾坤,万里长空,宽广大道。”2.形容声音清晰响亮。唐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聞街鼓,晨起似朝時。”《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無懼色,朗朗讀書。”《红楼梦》第八二回:“寳玉把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茅盾《子夜》四:“那位青年的声音朗朗地在纷呶的诅骂中响了起来。”3.清晰貌。陈衍《元诗纪事·陈有定》:“閩部疏建寧行都司,是元 陳平章有定開府。極宏麗,初以鼓樓爲門,今移入二百步許,猶朗朗可觀。”艾芜《山野》第二部十:“树梢树身先前清疏有致,朗朗可望的,现已抹起一些烟雾,显得迷蒙了。”4.明白,了解。清周亮工《书戚三郎事》:“戚心獨朗朗,念虔事帝,得死楹下足矣。”5.高峻貌。唐张说《同皇太子过荷恩寺》诗:“朗朗神居峻,軒軒瑞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