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查得,“黄花蒿”,又叫“青蒿”、“臭蒿”等,其拉丁名为 Artemisia annua,桔梗目、菊科、蒿属;“青蒿”,又叫“香蒿” 、“香青蒿”等,其拉丁名为 Artemisia carvifolia,桔梗目、菊科、蒿属。这就是说,这两个物种都可以叫“青蒿”,那么备受瞩目“青蒿素”是从哪个物种中提取出来的呢?
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可知,“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
《辞海》第6版:
【青蒿素(artemisinin)】化学式 C15H22O5。抗疟药。对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有强大、迅速的杀灭作用,对间日疟配体有一定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疟原虫的结构,干扰其对宿主血红蛋白的利用,造成“虫体”“饥饿”而死亡。用于治疗间日疟、恶性疟,特别对耐氯喹的恶性疟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少,但复发率高。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亦称“青蒿”、“臭蒿”。菊科。一年生草本。茎上部多分枝。茎中部的叶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尖塔形圆锥状,秋季开黄色花。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功效与青蒿相似;所含青蒿素,治疟疾有一定效果,又可提取芳香油。亦可泡作清凉饮料。苗茎可嫁接菊花。
【青蒿】① 植物名。学名(Artemisia carvifolia)。亦称“香蒿” 、“香青蒿”。菊科。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茎中部的叶二回羽状分裂,小裂片线形。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层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中国东北至西南各地都有分布;朝鲜半岛、日本也产。茎、叶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暑、凉血、退虚热,主治暑热、阴虚发热、疟疾等症。子亦人药,功用相似。② 即“黄花蒿”(959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青蒿素(artemisinin)】倍半萜内酯,分子式 C15H22O5。中药青蒿用于治疗疟疾由来已久,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刊载此方。1972年中国科研人员从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叶子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它的发现是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氯喹、奎宁等常用抗疟药产生抗药性以后,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 青蒿素对恶性症和间日疤都有效,对抗药性恶性症和凶险的脑型疟有特效。与已有的抗疟药相比,具有速效、高效、低毒的优点。……
【青蒿(sweet wormwood herb)】常用清热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寒,气香。归肝、胆经。为清凉兼透散之品:一善清透虚热、凉血除蒸,用治温邪伤阴、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常配鳖甲)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以及阴虚发热,劳热骨蒸;二善清热化湿,用治寒热如疟、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等少阳湿热证(常配黄芩);三能清解暑热,用治外感暑热所致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四能截疟,用治疟疾寒热。煎服用量6~12克,不宜久煎;鲜用绞汁服。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服。
--------------------------------------
注:(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收条目“青蒿”,但释文只涉及拉丁名为 Artemisia annua 的“青蒿”,未涉及拉丁名为 Artemisia carvifolia 的“青蒿”。《辞海》第6版收条目“黄花蒿”,释文说该物种拉丁名为 Artemisia annua;另收条目“青蒿”,释文说该物种拉丁名为 Artemisia carvifolia。(2)《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青蒿素”条误将“黄花蒿”的拉丁名写成了 Artemisia annua L.(多了一个 L.),可对比“青蒿”条释文中“黄花蒿”的拉丁名 Artemisia an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