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大词典》、台湾《国语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提供的书证看,“畏缩不前”最早出现于宋代,“畏葸不前”最早出现于清代或民国,可见“畏缩不前”的资格更老些。
《汉语大词典》:
【畏縮不前】畏怯退缩,不敢前进。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吴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脚。”清魏源《圣武记》卷九:“目前隨營鄉勇……究非紀律之師,即有畏縮不前,難遽繩以兵法。”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一节:“不要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轻视敌人,放松对于敌人的进攻,或者畏缩不前,坐失消灭敌人的时机,招致革命的失败。”
【畏葸不前】畏惧胆怯,不敢前进。《清史稿·高宗纪二》:“(乾隆十八年九月)丁卯,以扈從行圍畏葸不前,褫豐安公爵、田國思侯爵,阿里衮罷領侍衛内大臣。”
台湾《国语辞典》:
【畏縮不前】wèi suō bù qián 畏懼怯懦,不敢前進。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一·梅聖俞》:「唐介始彈張堯佐,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彥博,則吳奎畏縮不前。」也作「畏葸不前」。
【畏葸不前】wèi xǐ bù qián 畏懼怯懦,不敢前進。《清史稿·卷一一·高宗本紀二》:「丁卯,以扈從行圍畏葸不前,褫豐安公爵、田國思侯爵,阿里袞罷領侍衛內大臣。」也作「畏縮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