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第6版:
【喀斯特】亦称“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自云岩、石膏等)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为主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地貌的总称。喀斯特原为斯洛文尼亚西部与意大利交界处石灰岩高原名称,当地称 Kras。19 世纪末塞尔维亚地理学家茨维伊奇(Jovan Cvijić,1865 —1927)首先对该地发育的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地貌进行研究,并称其为喀斯特(Karst)。1966年中国岩溶学术会议曾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现国内大部文献资料仍沿用原称“喀斯特”。对工程危害性很大,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巷道突水和涌水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喀斯特(kasite/karst)】天然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的化学溶蚀、迁移与再沉积作用的过程及其产生现象之总称。中国又称岩溶。喀斯特一词取自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 Kras,意为贫瘠多石之地。该词1840年始见于文献。……
-----------------------------------------------------
《辞海》第6版认为“喀”读 kè(又读 kā),《大百科》第2版认为“喀”读 k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