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文
△ 图书辅文类别及排列顺序
辅文概述 书籍的辅文是相对于正文而言的,书籍中除了正文之外的文字及图表的内容均属于辅文。辅文是正文的辅助与补充材料,是书籍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辅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要领和主旨,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述的思想内容。同时,辅文还为读者提供深入研究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提供方便。
辅文种类很多,按照功能,大致可分为评介性辅文、识别性辅文和检索性辅文三类;按照辅文的编排位置分,也分为正文前辅文、正文中辅文和正文后辅文这三类。具体某本书的辅文的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可多可少,不一定种类齐全。
评介性辅文 评介性辅文主要包括内容提要、序、编辑说明、出版说明、凡例、注释、附录、参考文献、附书光盘简介、相关出版物介绍、跋、后论和编后语等。
识别性辅文 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者、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版本记录、出版责任人记录、出版发行者及其说明、载体形态记录、版本及印次记录等,以及关于丛书、多卷书、翻译书及其他相关责任人、权利人的记录等。
识别性辅文主要在图书书名页中表述。
检索性辅文 主要有目录、书眉、索引、符号表、检字表、引文出处说明等。
辅文排列顺序 辅文的排列顺序基本上已形成惯例,但为了使用方便,有利于吸引读者和指导阅读,可以适当灵活安排。
各类辅文排序如图4.2,图4.3,图4.4所示。
①附书页(位于扉页之前)
↓ 书名、副书名(或并列书名)
作者名
②主书名页 A(扉页) 出版社名
出版地
↓ 内容提要
③主书名页 B(版本记录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 版本记录
④多作者名单或编委会名单等
↓
⑤卷首题辞、作者像及简历、其他图片
↓
⑥他序
↓
⑦自序(前言)
↓
⑧出版说明、编辑说明、图例、凡例
↓
⑨目录
↓
⑩图表目录
图4.2 正文前辅文排序惯例
①书眉(每页正文之上)
↓
②按语、引文注、图注、表注、夹注(正文之中、图表之下或之中)
↓
③脚注(每页正文之下)
图4.3 正文中辅文排序惯例
①参考文献
↓
②附录
↓
③索引
↓
④跋、后记及编后
↓
⑤校勘记
↓
⑥勘误表
图4.4 正文后辅文排序惯例
△ 辅文内容
序与前言 序通常置于书名页后的首页上,序在不同类型的书稿中可称为序言、前言、绪言、叙言、弁言、序文、引言、小引等,有时也写为“写在前面”、“作者的话”、“编者的话”或“致读者”等。
作者或出版者请他人写的序为他序,他人写的文章选来作序的称为代序;作者本人写的序为自序。序还有多卷书的总序与本册书的分序、初版序与再版序、原版序与译序之分。
序的内容通常包括:
(l)本书主要内容特色及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
(2)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与本书内容相关的作者经历及业绩;
(3)介绍或探讨本书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4)对读者如何阅读、使用本书的建议;
(5)借序发表有关理论见解、学术思想;
(6)借序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7)介绍对本书作出贡献和帮助的人或事。
(8)翻译书的有关情况说明等。各种序并存情况下的排序惯例如图4.5
所示。
①译者序
↓
②丛书序
↓
③再版序
↓
④代序,他序
↓
⑤自序
图4.5 各种序的排序惯例
凡例 书籍辅文的一种文体名,又称体例、例言,是说明书籍编篡体例的文字,多用于地图册、科技专著和辞书、手册等工具书。
凡例通常向读者说明选文标准或收词原则、归类方式与编排顺序、译义范围与释文要求、行文规范、检索方法以及辅文安排,目的是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
题解 说明书籍或其某些篇章的作者、内容、版本等情况的文字,是书籍辅文的一种文体。
题解在书名或篇章名之后,少者几个字,多则数百字,主要用来:
(1)解释标题中出现的词语,如读者比较生疏的人名、地名、词牌名等;
(2)说明作品的版本情况,如选自何书何处,出版时间、地点、单位;
(3)作品简介及背景资料;
(4)对作品的评价等。
题解常见于历史文化名著的近、现代版本。
编者的话 编者对入选作品所作的说明或评论文字,也称编者按语,是辅文的一种文体名。
编者的话主要对作品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观点、方法、数据等进行说明、分析和评论,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某些问题的重视,从而深入学习、思考、研究。
编者按对入选作品或褒或贬,发人深省,常置于文章标题之上方的醒目位置。编者的话表明了编者、出版者的观点和立场,文字虽短,关系重大,必须经过三审,由终审者定稿。
注释 对正文中的文字、读音、词汇、典故、史实、引文出处或内容意义方面所作的说明文字,书籍辅文的一种文体。
注释有诂、、传、说、记、解、笺、章句、集解、义疏、正义等不同名目,或分为原注(原作者自注)、译者注、编者注、校者注等,可编排夹印于正文中间为夹注,或排印于页末为脚注,或作其他安排。
注释是作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注文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要力求准确无误,作者和编辑要像审读正文一样认真审读核查。
后记 又称跋、编后语、附记等,是书籍辅文的一种文体名。后记是附于作品末,用以介绍、评析作品的说明性文字,与“前言”、“序”一样具有评介作品、指导阅读的作用,但侧重于介绍成书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情和问题、感受,可用来进一步介绍作者、作品的思想基础,表述写作的认识、体会、感想以及对读者的希望。
一般“后记”、“跋”由作者本人撰写,“编后”由主编者或编辑撰写。校订者可写“校后记”、译者可写“译后记”。
后记等不是作品的必有内容,由作者、编辑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写或不写。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是书籍常用辅文之一,指作者为创作、撰稿需要,所参考、查阅、适当引用过的他人著作、论文或其他有关文献资料。为尊重他人著作权,也为了说明作品有关内容、观点和有关事实的依据与来源,便于读者查考、研讨,作者有责任在文中或文后列出参考文献。文后参考文献的编排,详见本书第5章的5.10节。
索引 为方便读者按某方面需要查阅书中某类事物、内容而依一定顺序排列、注明所在页码,附于正文后的检索工具,是书籍辅文之一。
索引的种类有内容索引、名词术语索引、中外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重大事件索引、中外文对照索引、年代或朝代索引、图题或表题索引、主题索引、文献索引等。索引的编排可按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音序,汉字策划或部首的形序、主题类序、年代或朝代的时序或数字的顺序等方式排列。
索引的编制一般由作者承担、编辑核查确定。索引一般放在书末,与正文连续编页码,并编入全书目录之中。某本书如需要,可以多种索引并存。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又称出版者的话,以编辑部或出版社的名义对组织编辑、出版该书所作的说明,是书籍辅文的文体之一,其内容侧重于介绍组稿与出版目的、与作者商讨编写方案的情况、编辑审读书稿与编辑加工的情况、对书中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情况等出版者认为有必要让读者了解的事项。其目的也是为读者深入理解书中内容提供必要的信息。出版说明一般不对作者或作品作评价。
出版说明置于正文前、后均可,多置于目录前,并与正文分别编页码。
附录 附录是附于正文后面方便读者查阅的各种文字或图表资料,以及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又不适合写入正文的文章、文件、地图、表格等资料。
附录是为正文服务的,也是为读者学习、应用书中内容提供服务的。正确选取附录内容,往往可以提升书籍的使用价值。
内容提要 又称内容简介、内容说明、内容摘要等,是书籍辅文的一种文体,是介绍书籍主要内容及其特色的概括性文字。
内容提要一般置于版本记录页的上方,也可安排在封面的勒口、封二或封底上。内容提要是出版者向读者或销售者介绍、推荐该书的文字材料,导购作用强。一般读者拿起图书观赏该书的封面、封底后首先阅读的文字就是该书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一般由编辑撰写,或者由作者写初稿,再经编辑修改定稿。写好内容提要是编辑的责任,要努力提高其质量、水平。内容提要应文字简洁、准确可靠、突出重点,除了对著作背景或作者情况作简要介绍外,还可根据不同书类分别写成评介型、说明型、梗概型、悬念型短文,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以下三例选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可供参考。
例一:以评介为主的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工科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科书。在处理传统控制理论与状态空间控制理论的关系上,本书既不把二者截然分割,又不勉强“结合”,而采取“数学描述统一,工程研究分开”的方法。在状态空间控制理论的陈述方法上,本书努力避免单调繁冗的数学论证模式,而尽量联系工程实际。这些特点使本书既保持应有的理论水平,又适合于实际教学使用。
本书上册叙述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传统的和状态空间的)和传统控制理论的大部分内容。
下册除采样控制、非线性控制外,主要叙述状态空间控制理论和最优控制。
本书可作为工科大学电类专业和其他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科技和工程人员的参考书。
例二:以说明为主的内容简介
《电脑综合使用教程与上机指导》的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综合知识,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知识、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打印机等常用办公硬件的使用、汉字输人的方法(介绍五笔字型输入法)、常用办公软件Word 2000、Excel 2000、PowerPoint 2000的使用、制作网页、浏览网页、上传与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常用软件的使用和电脑维护等内容。
本书内容详实,符合初学者的需要,既便一点都不懂计算机的读者,通过学习本书,也可以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及各级培训班的教材,同时也可供在职干部、办公管理人员以及初学者自学使用。
例三:悬念型内容简介
《千秋功罪话水坝》的内容简介
20世纪是筑坝技术大发展的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陆续修筑了一些体形优美、多彩多姿的高坝。如果你没有机会亲眼看一看这些高坝的话,不妨读一读有关它们的故事,了解一点水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一下像筑坝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所面临的、特殊的技术复杂性和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力。
选自《作者编辑实用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