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考校】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學,中年考校。”郑玄注:“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後汉书·皇甫规传》:“羌戎未動,策其將反;馬賢始出,頗知必敗。誤中之言,在可考校。”2.校核;研究。汉蔡邕《上汉书十志疏》:“請太師田注考校連年,往往頗有差舛。”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西晉已往字書,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須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御史張盛藻疏奏,謂天文、勾股,宜令欽天監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責成工部考校。”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高熲定考課,彦謙謂熲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雖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職,計勞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辭俯仰之間。”明丘濬《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爲考校之法,就積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與能之目,常才則循夫一定之資,異才則有不次之擢。”参见“考課”。4.犹考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請托于時,求聲于人者,當首落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仁宗始有糊名考校之律。雖號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後袁州人李夷賓上言,請别加謄録。因著爲令。而後識認字畫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宋朱熹《私议》:“古者大學之教,以格物致知爲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强立不反爲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長兄這些年考校,可曾得過甚麽夢兆?”5.拷囚讯罪。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視事,考校罪人。”
【考較】1.查考比较。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序》:“考較此書,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辨其實。”《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自己却到中西大藥房裏,找着一個掌櫃的,仔細考較一番。”茅盾《林家铺子》二:“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较。”2.稽查,检查。《元典章·户部八·杂课》:“年終作數,考較了當,失收布税四十六定二十八兩五錢一分。”《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時郭嘉、程昱考較錢糧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進兵徐州。”3.考课。考核官吏的政绩。《宋史·选举志六》:“類考較前三年定爲三等,中者無所賞罰,上者或轉官、或減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4.考核,考试。清顾炎武《生员论下》:“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較,以蘄至於成材,則當參酌乎古今之法。”《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天申兄,還是去年考較時相會,又早半載有餘了。”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周世宗)令赵匡胤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