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火葬】1.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許嫁而不果,良怒,殺之,斷其頭而歸,投於竈下,曰:‘當令火葬。’”2.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則焚爲灰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清顾炎武《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時已有之。”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火化】1.以火熟物。《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南朝梁沈约《均圣论》:“故燧人火化,變腥爲熟。”唐陆龟蒙《祀灶解》:“飲食之事,先自火化以來,生民賴之,祀之可也。”康有为《大同书》丁部:“當太古未知火化以前,吾人類之先殆皆毛人耳。”2.冶炼。唐柳宗元《晋问》:“太鹵之金,棠谿之工,火化水淬,器備以充。”3.火葬。宋洪迈《容斋续笔·民俗火葬》:“自釋氏火化之説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红楼梦》第一○四回:“﹝賈雨村﹞回到房中,並没提起士隱火化之言,恐怕婦女不知,反生悲感。”4.焚烧。郭沫若《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密书阅后,请火化之!”王老九《除了肚里大疙瘩》诗:“秦颂丞,真恶霸……他把南巷来火化,许多同志被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