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捻1[niē ㄋㄧㄝ]
[《廣韻》奴協切,入帖,泥。]
1.捏,揉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謝車騎道謝公遊肆,復無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顧睞。”宋毛滂《于飞乐·别筵赠歌妓姊妹》词:“揉春捻就,更是他、花與精神。”明冯梦龙《挂枝儿·泥人》:“泥人兒好一似咱兩個,捻一個你,塑一個我,看兩下裏如何。”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捻蠟爲人,或立或坐,驟視與生人無異,殆西國之絶技也。”2.握持;取。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盡捻書籍賣,來問爾東家。”仇兆鳌注:“捻……指取物也。”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響箭手中慣捻,雕弓臂上常彎。”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蒋振堂书法论》:“顔魯公云:‘捻破管,畫破紙。’蓋言五指齊用力。”柔石《一个伟大的印象》:“他们也时常捻着簿子向我问字。”3.堵塞。4.按。乐器演奏手法。南朝梁简文帝《筝赋》:“照瓊環而俯捻,度玉爪而徐牽。”前蜀李珣《菩萨蛮》词:“捻得寳筝調,心隨征櫂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怕曲兒捻到風流處,叫普天下顛不剌的浪兒每許。”5.用同“躡”。参见“捻脚捻手”。6.量词。犹把。一捻,形容细或少。宋毛滂《粉蝶儿》词:“褪羅衣,楚腰一捻。”明梁辰鱼《浣纱记·演舞》:“看婆娑歌吹引,一捻小腰身;一捻小腰身,蹁躚掌上人。”《西游记》第十二回:“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捻2[niǎn ㄋㄧㄢˇ]
1.用手指搓或转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一石豆,熟澡之,漬一宿;明日出蒸之,手捻其皮,破其皮,破則可。”《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何玉鳳)便輕輕的上了牀,先把香頭兒捻滅了。”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眼睛好痛啊!给我把灯捻小了吧!”2.用纸、纱等物搓成的条带状物。《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右手拿着一個火紙捻兒。”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五章:“黄太太笑着抬起身来,接过楚用递去的水烟袋和一根点燃的纸捻。”3.聚;聚合成股。因称成群的人为捻。亦为清代中叶后反政府农民武装捻子或捻军的简称。明贾仲名《凌波仙·关汉卿》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花月痕》第四九回:“鶴仙是首辦南捻,繼辦蜀寇。”方玉润《星烈日记》卷三二:“一庄有捻一庄安,一族有捻一族幸。”凌力《星星草》第九章二:“今天咱们招兵入捻,谁英雄好汉,谁武艺高强,都来显显看!”参见“捻2子”。4.妍,美丽。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外貌即不中,骨氣較别;身分即村,衣服兒忒捻。”5.用同“撈”。如:捻河泥。6.驱逐;追赶。《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衆妾爲平時珠娘有專房之寵,满肚子恨他,巴不得捻他出去。”《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狄希陳又故意的與調羹合氣,捻他起身。”《醒世姻缘传》第八五回:“只見無數的人馬,架着鷹,牽着狗,拈弓搭箭,望着我捻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