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既收“弋阳腔”又收“高腔”,说明《辞海》认为“弋阳腔”与“高腔”是两种不同的声腔,但【高腔】条释文说“或以为系弋阳腔之俗名、别称”,说明《辞海》在这个问题上略有保留。《大百科》不收“高腔”,但【弋阳腔】条释文中却出现“高腔(弋腔)”,似乎告诉读者“高腔”即“弋腔(弋阳腔)”,然而【赣剧】条释文又说“现在的高腔有弋阳腔和青阳腔两种”。《汉大》、《现汉》、《现规》认为“弋阳腔”与“高腔”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台湾《国语辞典》认为“高腔”即“弋阳腔”。
《辞海》第6版:
【弋阳腔】亦称“弋腔”。戏曲声腔。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一带。与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明初已流传至云南、贵州等地,明中叶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以及南京、北京等地广为流行。联曲体结构。演唱有徒歌、帮腔、滚调等,用锣鼓伴奏。传播过程中受各地语言、曲调等影响,发展衍变出乐平腔、徽州调、青阳腔、四平腔、义乌腔、太平腔和京腔等,形成高腔这一声腔系统。清代以来,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已趋衰亡。赣剧中尚保留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高腔】戏曲声腔。或以为系弋阳腔之俗名、别称。明代起流传各地的弋阳腔,以及由弋阳腔演变而成的青阳腔等,或同各地剧种结合,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或同当地方言、曲调结合,发展演变成新的剧种。如赣剧、婺剧、川剧、湘剧的高腔以及岳西高腔、辰河高腔、湖北清戏等。这些剧种保持了弋阳腔演唱有徒歌、帮腔、滚调等特点,形成一种声腔系统,统称为“高腔”。
【赣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西东北部。渊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分饶河班、广信班等支派。饶河班的表演风格比较古老,保存高腔剧目较多。广信班则无高腔,其乱弹唱腔幽婉而俏丽。1950年饶河、广信两派合流,称赣剧。唱腔主要有高腔、昆腔、弹腔(亦称乱弹)。传统剧目中保留了一些弋阳腔、青阳腔的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百花记》、《斩娥》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弋阳腔(Yiyang tune)】中国戏曲声腔。简称弋腔。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流布于今之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并且在各地群众欣赏要求和趣味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变化。清乾隆年间,由弋阳腔与北京语音结合衍变形成的“京腔”在北京演出时,曾出现过“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盛况,并被宫廷演戏采用,编写“昆弋大戏”。至清中叶,当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时,高腔(弋腔)也就成为新兴的多声腔剧种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四川的川剧,湖南的湘剧、辰河戏、祁剧,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瑞河戏,北方的柳子戏等。……
【赣剧(Gan opera; Jiangxi opera)】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赣东北一带,是一个兼唱高腔、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多声腔剧种。现在的高腔有弋阳腔和青阳腔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