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路不拾遺】谓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尚好。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户,路不拾遺。”亦作“路無拾遺”。《孔子家语·相鲁》:“長幼異食,彊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
【路無拾遺】见“路不拾遺”。
【道不拾遺】谓路有失物,无人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産退而爲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北史·厍狄士文传》:“法令嚴肅,吏人股戰,道不拾遺。”《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朱源做了三年縣宰,治得那武昌縣道不拾遺,犬不夜吠。”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七:“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