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辞典》:
【南曲】nán qǔ ① 元、明、清時,流行於南方的歌曲。相對於北曲而言。有抒情寫景的散曲與鋪演故事的戲劇二種。南曲源於唐宋大曲、宋詞及南方小曲,用五音系統,聲調婉轉柔緩,伴奏以管樂器為主。宋元南戲及明清傳奇均以南曲為主。② 用南曲演唱的戲曲。
【北曲】běi qǔ 最早的戲曲聲腔之一。盛行於元代,分為雜劇和散曲兩類。曲調來源有從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來說唱諸宮調演變而來,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樂而成。採七聲音階,音樂風格高亢激越,剛勁豪放,不同於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韻以中原音韻為主,無入聲,平聲分陰陽,不同於南曲有入聲。現存元雜劇多用北曲組成。也稱為「元曲」、「元雜劇」。
【元曲】yuán qǔ 我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於元代。可分為雜劇和散曲兩類。曲調來源有從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來說唱諸宮調演變而來,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樂而成。採七聲音階,音樂風格高亢激越,剛勁豪放,不同於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韻以中原音韻為主,無入聲,平聲分陰陽,不同於南曲有入聲。現存元雜劇多用北曲組成。也稱為「北曲」、「元雜劇」。
【元雜劇】yuán zá jù 我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於元代,最初為金院本中的一種演出形式。以唱曲為主,劇詞、音樂的結構十分嚴謹。劇本體裁通常分為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因主唱者不同,可分為末本、旦本兩種。也稱為「北曲」、「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