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还是“执着”?
金文明
“执著”和“执着”,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读为 zhí zhuó。在现代人的文章中,两种写法都有人用。能否在两者之间确定一种作为规范化的形式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几乎所有的古汉语词典都认为,“执著”本是佛教语。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辞典》解释说:“执著,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执、著二字义近而并列,都是固定、固著的意思。从各种词典、类书引录的十多条书证来看,始于南朝齐求那毗地翻译的印度《百喻经》,止于元代以前的各家诗文,一无例外都写成“执著”。为什么没有人写成“执着”呢?我想这大概同表示“固著”、“附著”意义的“着”比较后出有关吧!
到了元代,在小说、戏曲等通俗白话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读音为 zhuó 的“着”字。过去的“著实”、“著意”、“著落”、“著恼”等复词,逐渐有了“着实”、“着意”、“着落”、“着恼”等另一种义同形异的写法。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的贯华堂刻本《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中,人们发现了“执着”的最早书证:“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这里的“执着”义为固执、不圆通,虽与“执著”的本义不尽相同,但显然是从那里引申出来的。
“著”本来是个多音多义字,表示显明、撰述等意义时读作zhù,表示固著、附著等意义时读作 zhu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着”字使用的日益频繁,“著”的 zhù 意义项的专用化也越来越突出,到了现代,它几乎成了只读 zhù 的单音字,zhuó 音实际上消失了。例如1945年出版的《国语辞典》所收的著力、著落、著棋、著实、著手、著意、附著等词语,到了建国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著”全部改成了“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土著”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未见注音。《汉书·西域传》云:“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意思是说西域各国的百姓大都是固著在当地的居民。唐代颜师古注音为“直略反”,则其本音当读 zhuó。由于“土著”一词古书不常见,人们逐渐将“著”读成了 zhù。《国语辞典》“土著”条下注了两读:tǔ zhuó(按:原为注音字母,现改作汉语拼音,下同)今亦读tǔ zhù。到了建国以后,基本上已没有人再读为 tǔ zhuó了,所以《现汉》干脆只保留了 tǔ zhù 一个读音。其实,这里的“著”读成 zhù 在意义上是讲不通的,这是“著”字专用化所造成的后果,但一经约定俗成,读音也就无法再变回去了。如果当初有人将“土著”写成“土着”(意义完全一样),今天就绝不会读成 tǔ zhù了。
现在再回过来谈“执著”。1978年初版的《现汉》在处理上是比较保守的,它只收“执著”而不收“执着”。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就两者兼收,并且各举二例,其中“执着”的现代例就举了茅盾的书证,但它还是把“执著”列为正条而列“执着”为附条。实际上,从我平时阅读的现代书报来看,“执着”的使用率要比“执著”高一些。198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汉》原编纂单位)在将《现汉》重新剪贴编成《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时,特地将“执著”改成了“执着”。1988年8月,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汉语词典》也作了同样的处理。这种耐人寻味的改变,说明“执着”的书写形式已经占了上风。这从汉语规范化的原则来看,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我建议,目前“执着”和“执著”虽然不在同时使用,但我们编辑自己写文章、改稿子应当提倡写“执着”,以有助于此词使用的逐渐规范化。
(《咬文嚼字》1995年第1期)